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也有应试辅导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05

雨林霖

广义上的科举教材主要是指各类经史图书,但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而大部分读书人考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于是,许多考生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时文答题技巧。所谓“时文”,即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当时出版业发达,从明代开始,科举教材就成了一门生意,一大批以考试为导向的科举教材涌现了出来。

早在明朝前期的成化、弘治年间,科举考试用书就开始出现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教材当数《京华日抄》,这是成化年间杭州通判沈澄所刻的一部时文集,相当于“高考优秀作文选集”。此书一面世,深受士子们欢迎,同类书籍也随之大量迸涌出来。到了明朝后期,科举考试类图书处于供销两旺的态势。

当时,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在福建建阳,建阳书坊所刊刻出版的图书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有学者曾经统计过明代建阳各个书坊所刊刻的科考用书数量,得出一组数据:明代建阳书坊刊刻的科考用书数量是757种,占总刊刻书籍数量的67.11%。这说明,科举教材是当时最为畅销的书籍种类之一。

明代建阳书坊刊刻的教材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市场需求量大外,教材本身有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当时的刻书家余应虬编辑的《四书翼经图解》,将传统的“四书”加以释文和图解,使其更为通俗易懂,面世之后颇为畅销。教材在版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在书籍中插刻插图,使得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奸商,假托状元和进士之名编纂图书,这种做法有悖道德,但借着状元和进士的流量,却吸引了一大批买家。

(《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