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05
杨世明 梅绚
东汉末期,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养蜂专家出现于史料中,其名姜岐,是今甘肃天水人,博学多才,但不愿为官,隐居山中,以养蜂为乐。姜岐从冬季保护、蜂蜜采集等方面对蜜蜂的饲养方法做了改进,蜂群发展很快。乡邻看到之后,纷纷到姜岐家学习饲养方法,以致陇西郡学技者络绎不绝。姜岐的养蜂生涯揭开了我国人工驯养野蜂的历史篇章。
隋唐时期,养蜂业已颇为成熟,许多诗人都描述了民间养蜂之事,如杜甫的《陪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中称“柱穿蜂溜蜜”,描述了蜀地民间将蜂箱置于屋檐下,防止风吹雨淋的情景。罗隐专门作了一首《蜂》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的养蜂防护服,史料中称其为“草衣”。
宋代养蜂业更上一层楼,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养蜂技术。北宋王禹偁所著《小畜集》中有一篇专论养蜂,提到蜂群会因为出现新的蜂王而分群。还写到每次收取蜂蜜,不能竭泽而渔,否则蜂群就会因为饥饿而消亡。南宋学者罗愿《尔雅翼》中记载:“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描述了南方和北方蜂蜜的不同,这表明此时蜂蜜不仅已有明确的类型分化,还出现了地域上的分化。
元代出现了多种蜂箱,材质有砖、土、竹、木等,蜂箱的摆放、设置也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在蜂群管理上,不再局限于人工限制蜂群分群,而是根据蜂群状况适时分群,以提高蜂蜜产量。元代还建立了大型“国营”养蜂场,专为宫廷供蜜。
明清时期在养蜂技术上并无大的突破,多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但养蜂业的规模也不小。乾隆时期,宫廷中便常设采蜜队伍,专门收取蜂蜜。民间养蜂更是极为兴盛,被视为一本万利的生意。(《定西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