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斗草之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06

卜庆萍

斗草,又称斗百草,乃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本属端午民俗。古时,每年端午节,人们去郊外采集药草,插艾于门上,以解溽暑毒疫,此习俗慢慢演变成定俗。端午,古人收获诸草之余,遂以草自娱,往往把草作为比赛对象,聚在一起,举行斗草比赛;或对花草名,狗尾草、鸡冠花等百草皆属比赛之列;或以草的品种多寡相斗,多则胜,少则败。儿童或以叶柄相钩,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古代的斗草虽简单,却也极具生活之趣和娱乐之趣。

斗草起源已久,明代罗颀《物原》云:“(斗草)始于汉武。”先秦时期的斗草,最初只是简单的游戏,用植物枝茎互相比拼,分出胜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简易的斗草游戏,在我国南方已演变为端午风俗,时称“踏百草”。踏百草游戏之所以相沿成俗,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古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而在我国南方,五月之初,时为仲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易于染病,悬艾叶、菖蒲于门前,可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于是人们就到郊野采集百草。采集百草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自然便发生并流行起来。探究事物原始之属的史料《事物纪原》,记载了古代斗草之娱的起因与形成。《事物纪原》中说:“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到了唐代,斗草游戏称“斗草”或“斗百草”,不仅仅是妇女儿童的最爱,成年男子也对此颇有喜好。此时,文人墨客亦走进斗草之列,他们不再单单比赛草的韧性,还比赛谁认识的植物更多。外出春游时,随口就能说出百草名字的,即可获胜,便受人尊敬;后来演变成不但要说出名字,还要讲得出名字的由来、历史掌故;再后来,则演变成以这些植物为题,吟诗作对,遂将斗草变成了诗文盛会和风雅的游园竞赛。

这种早期将植物互相拉扯分出胜负的斗草方式,叫“武斗”。而文人之间,比拼知识和文采的斗草方式,则称为“文斗”。具体说来,唐人的“武斗”,是斗草者各执一草在手,以草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力向后拉扯,断者为负。另一种是“文斗”,孩童自然也参与其中。他们将采来的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类多,谁对仗水平高,并坚持到最后,谁就获胜。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赋斗草诗《代应二首》,描述了当时的斗草之事,诗曰:“昨夜双钩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惟喝绕床声。”到了宋代,斗草之风盛行,除在端午节外,春社及清明时节也有斗草比赛。北宋词人晏殊作词《破阵子》,也记述了斗草之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此外,还有不少关于斗草的历史典故。五代时,南汉主刘钺在皇宫后苑遍植奇花异草,每值春深花繁时节,就组织宫女斗草取乐。早晨打开后苑大门,刘钺一声令下,宫女们蜂拥而入,随意采摘,规定时间一到,便锁上大门。然后,宫女们集中起来,在大殿中比胜负,谁采的种类多,谁就取胜,负者要献出银子,最后把这些银子集中起来,作为宴会的费用。五代时的斗草形式,尚未发展为后来风雅的“文斗”,但宫女们以品种多寡定胜负的斗草之法,亦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斗草游戏的喜爱。(《燕赵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