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高考”吃什么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15

□刘中才

人生大事有三件,金榜题名是为首。进入六月,伴随着炎夏的到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悄然而至。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考,比考生更为着急的是家长,父母为保障考生起居饮食达到最优状态,在备考期间,总会准备各种美食犒赏自己的孩子,以此表达对子女的深情关切。

其实,面对高考这样的人生大事,古人也会在饮食方面作出调整,并寄予某种思想寓意,以期实现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景。

古人在科举考试时,为博得一个好彩头,考前会吃粽子和桂花糕。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色美食,还有高榜得中之意。因为“包粽”同“包中”是谐音,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方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颇受欢迎。明清两朝,但凡家中有考生的家庭,还会把粽子包制成状如毛笔的造型,同时在糯米中放置枣子,意为必中、早中。

考前食用桂花糕则是源于成语“蟾宫折桂”。《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蟾宫指的是月宫,折桂代表攀折月宫桂花。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任职雍州刺史,晋武帝让郄诜做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郄诜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自己才华横溢,因此得到晋武帝的嘉许。沿袭至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应考得中。《红楼梦》中也有言:“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蟾宫折桂在士子之间广为流传,并成为科举考试一举夺魁的代名词。

在众多大餐中,状元饼、及第粥、猪蹄膀是古人应试之前的必备品。其中,以猪蹄膀为代表的考前美食备受青睐。卤制品里的猪蹄膀不仅味美鲜香,而且“蹄膀”与“提榜”同为谐音,又因为猪蹄膀是熟食,有“熟蹄”之意。而“熟蹄”同“熟题”又是谐音,可谓是寓意丰富、内涵深刻,生动又真切地表达出考生们“考的全会、蒙的全对”的期望。明代考前吃猪蹄膀的习惯更是风靡一时,冯梦龙在其笔记小说《古今谭概·俗谶》一篇中说:“今南都乡试前一日,居亭主必煮蹄为饷,取‘熟蹄’之谶也。”正是猪蹄在考试中带有微妙的象征含义,因此,古人在科举考试前夕也有互送猪蹄以表祝福的风俗。

古代科举考试共有六道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在这三级考试中,凡是取得头等功名者会被冠以解元、会元和状元的称号。由于状元是终极考试中的一枝独秀,为此,坊间便流行科举考前吃状元饼的说法。状元饼用料虽然普通,但是工艺独特、做工考究。古时一般以制熟的八至十个小饼为一包,用粉红蜡纸卷包成一筒,两筒为一合。

据史书记载,乾隆初年,时逢进京赶考之期,众人争先恐后,打造帆船,整理行装,配制干粮。江汉平原有一书生,聪明睿智,然而穷困无依。有一膳师花三天三夜制得一饼,道与书生:“此饼与众不同,需随身携带,不到万不得已,不得食用。”书生谨记在心,择日出行。不料半路遇上狂风暴雨,被困湖中四十九天,所带干粮大多霉变,无法食用。幸膳师所制之饼得以保住性命。书生十分感激,百倍发愤,终于金榜夺魁。状元不忘膳师之恩,高中返乡,回敬膳师重礼一份,打开一看,原来是用丝绸系花乾隆御题的“状元饼”。其后,状元饼成为科举考试中的吉祥物,并被寄予状元及第的终极梦想。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今天,粗茶淡饭也好,玉馔珍馐也罢,尽管并不能转换为现实理想,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却代表着人们逐梦求进的内心信仰,也诠释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价值追求。细细揣摩,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联谊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