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虞舜:德孝文化始祖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14

□刘逸群

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孝悌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鼎盛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舜对整个华夏民族的道德建设具有发轫之功。西汉时孝悌观念进一步纳入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孝悌意识不但规范着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的建立与完善。

盐湖区舜帝陵景区舜帝抚琴像 记者 刘亚 摄

德至舜明

流放四凶远离邪恶

舜是华夏民族道德文化之根,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孝悌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

《尚书》明确记载:“德至舜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又在《史记·陈杞世家》中说:“舜之德可谓至矣。”并由衷感叹道:“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司马迁将天下明德“始”“至”都归功于舜。

舜是“至孝”的化身,华夏传统伦理道德文明的鼻祖。杜方智教授提出:“如果说,黄帝文化是政体文化,炎帝文化是农耕文化,那么,舜帝文化则是道德文化。”

舜在20岁时就孝名远播,被四岳推荐给了尧帝。少年时,面对亲生父亲和后母的百般虐待,舜总是逆来顺受,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生死劫难,却毫不嫉恨,孝心不改,以德报怨。

舜成为部落首领后,仍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拒绝不仁不义之人对部落的影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昧丧理义,包藏祸心,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其为“浑敦”,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颛顼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都称他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都憎恨他。饕餮与浑沌、穷奇、梼杌并称为“四凶”。舜果断下决心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荒蛮的地区,天下从此家庭和睦,父慈母爱,兄义弟悌,长幼有序。

注重孝悌

形成宗法伦理制度

“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以“亲亲”和“尊尊”为中心建立起了宗法制度,“至孝悌爱”观念由此逐渐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孝悌文化进一步系统化,上升为华夏全民族的家庭道德基石和伦理规范。

西汉时孝悌观念进一步纳入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从此,孝悌意识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但规范着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的建立与完善,至汉及魏晋,“举孝廉”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度。

舜的高尚道德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舜列其中。元代郭居敬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将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开篇《孝感动天》就是关于舜的孝敬故事。其后历朝历代上千年,从国家层面到社会民间底层,都把孝悌作为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人性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规范。可以说,舜所建立的孝悌道德规范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始终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里。

虞舜文化是一部华夏原始先民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百科全书。舜所倡导并实践的“德治”“天地人和”“德为先,重教化”“孝悌、仁爱”“四方巡守”“祭拜四岳”等舜文化精髓,构筑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主干,成为中华文明光耀万古的传统文化瑰宝。

 (《潍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