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儒林巨匠”的母亲们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09

□郑学富

欧阳修母亲

荻草作笔教子识字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年轻守寡,在艰难困苦中教授儿子读书做人。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不到30岁的郑氏带着一双儿女陷入生活困境,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欧阳晔官俸菲薄,度日维艰,又平添几口人,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好在郑氏出生于江南的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勤俭持家,贤惠孝顺。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氏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不送儿子进私塾上学,而是自己做儿子的启蒙老师,承担起教子重任。可是,读书学习用的笔墨纸砚等用具也是一笔开销,为了节省费用,郑氏带着幼小的欧阳修来到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折来河边荻草的茎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教儿子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氏还会带回一些荻秆和河沙,以便欧阳修在家里温习功课。由于没有钱买书,母亲就带着欧阳修到有藏书的邻居家借书读。欧阳修10岁那年,从李家的废纸篓里捡到一套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同意,带回家里。他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风深深吸引,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地阅读。

郑氏不仅教儿子诗书经史,还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将来要做个好官。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欧阳修自幼就明白很多为人为官的道理。天圣八年,欧阳修不负众望,在科举考试中位列二甲进士,由此走上仕途。

苏轼母亲

勉夫教子一门三杰

苏轼的母亲程氏,18岁嫁给19岁的苏洵。她虽出身豪门巨富,但无骄倨之态。有一天晚上,夫妻俩促膝长谈,苏洵长叹说:“我已近而立之年,尚无一寸功名,若凭我的聪明才智,现在开始面壁苦读,考个进士之类的易如反掌。可是全家全靠我维持生计,我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全家人将如何生活呢?真让我左右为难。”程氏听后鼓励苏洵说:“相公才智过人,如果真能刻苦学习,中个进士不是难事。我早有此心,但是不便说出口,担心别人说你是因为怕老婆才发愤读书的。你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家人的生活交给我好了。”程氏果然不负众望,她卖掉自己的陪嫁物品和首饰当本钱做起了生意。不过几年,苏家就成了当地富户。

苏轼和苏辙渐渐长大,程氏又把教育儿子的责任全揽过来,她常常用古代操守高尚之人的事迹来教育他们。十多年过去了,苏洵已是精通六经、熟读诸子百家的大儒。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博古通今,学问精深。嘉祐元年,苏洵父子三人出川沿江东下,于次年到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苏辙也同时高中。49岁的苏洵虽然没有考中,但也以自己的文章才学名满京师。

朱熹母亲

煮莲教子苦尽甘来

宋代大儒朱熹的母亲祝氏,名五娘,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祝家产业雄厚,并开办学院,开馆教学。祝氏18岁时嫁给了勤奋好学的朱松。后朱松中进士,进京城为官,祝氏在老家孝敬公婆,曲尽儿媳之心。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祝氏生朱熹,起乳名沈郎。绍兴十三年,朱熹14岁时,父亲染病去世,此时,祝家也家道中落,祝氏坚强地撑起这个家。年幼的朱熹也发奋苦读,经常帮助母亲干些家务活,以减轻母亲负担。

在一个酷热的夏日,祝氏熬煮了一碗莲子汤端给朱熹喝。朱熹看到母亲劳累瘦弱的身体,连忙让母亲先喝。祝氏看儿子很懂事,心里很安慰,她摇摇头劝导说:“沈郎读书很用功,莲子汤可补身体。莲子心是苦的,可以清热败火,莲子却是甜的,这就是苦尽甘来,并且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誉为高洁的君子,做人更应如此,要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朱熹时刻牢记母亲的“莲子汤”,勤奋学习。绍兴十八年,19岁的朱熹考中进士。入仕后,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廉洁,体察民情,勤政有为。他治学严谨,热心教育事业,整顿州学县学,创办书院学堂,授徒讲学,诲人不倦。朱熹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齐鲁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