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方言,留住游子心头的乡愁

——读《谝谝临猗孙吉话》有感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09

□冯建国

过去对书视之如命,每到各地的第一要务就是买书。凡历史人文、名胜古迹、风土民情诸类,几乎是一网打尽,家里至今满满当当,四处都是。关于书这东西,用的时候方觉少,如若不用,可与废纸画等号。不是吗?

关于这本书,原本是不打算要的,好长时间不读书,现常望书兴叹而止步。不过当我听孙立功兄弟说这书写的方言、家乡话之类,还是满感亲切,充满了兴趣,即刻改变了主意。回到住所,顺手翻了几页,居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仅目录就有三页之多,林林总总五大篇40多类,还另有几十个“孙吉故事”。这些故事与万荣笑话同类,充满了幽默、风趣、豪情、智慧等。

人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们见了面,人不亲土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环境相同,语言一致,吃饭口味也差距不大,一下子心就拉得很近,之间没有了距离感。故而才会有诗人艾青那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乡愁乡情最直接、最贴近的纽带就是双方的语言,满口浓浓的乡音。这便是家乡话的魅力,不论天涯海角,山南地北,只要听到那一口方言土语,就仿佛见了亲人一般,这便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他乡遇故知。中国人乡土观念极强,圈子文化极其浓郁。到北京,山西就为老乡;到太原,运城就为老乡;到运城,各县就为老乡,依次累推,直至到一个村子方才为止……

“下读哈,水读付,池泊读磁坡,井读姐,牛读欧,汤读托,蚜虫叫腻虫,禾鼠读活夫,蹲下读猴哈,稻黍叫掏夫,星星叫些些,车叫叉,节约叫细法……”读这些方言土语,朋友你是不是会感到似曾相识,格外亲切,然后禁不住会心一笑。没错,这是最近读者读到的一本《谝谝临猗孙吉话》中的内容。运城十三县(市、区)中,临猗、万荣、永济、芮城一带可能都有这样相近的发音。

离开家乡的游子在满是普通话的环境中,若猛然听到这样的话音,会觉得有“家乡人来”的喜悦。方言就像一种情感密码或者地域标识,沉潜在我们的血脉中,会唤醒乡愁,打开记忆,将同一方水土的一方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普通话,其实是由多种方言整合汇集而成的,虽然有些脱胎换骨的感觉,却依然抹不平它曾经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相处时,方言便会不时脱口而出,尤其是老乡们聚在一起时,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我们所说的方言,就是平日里所说的“地方语言”,又称“白话”“土话”或“土音”等。方言作为地方风情的活化石,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十里不同风,百里音不同。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谝谝临猗孙吉话》的编写,应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事。立功兄弟作为本书的策划者,无疑是事如其名,为家乡孙吉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和立功兄弟相识已久,如今是老乡,过去是城郊关系,正是由于他来运城近了,所以我们得以成为朋友、兄弟。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的孙吉话既是临猗话的翻版,也是万荣话的翻版,深深铭刻着两个县的烙印,同属一个语系,都有一些土话中的“争”,有时候临猗人甚至更“争”一些。我的多年老友冯印谱是地地道道的万荣人,正宗“争”的世家出身。然而每每见面,他却总唤我“临猗争”,可见“临猗争”的成色更足一些。不过,我们常常说这怂就是个“争”货,这话看似粗鄙,却饱含着一种亲切感。

事实上,不论孙立功是万荣人还是临猗人,他身上都流淌着一股“争”气血脉。在运城提起孙立功的摄影,许多人都会竖大拇指,尤其是他的人像摄影作品曾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而且他本人涉猎布展、策划、编印书册诸多领域。我常说他忙得跟“乐人”一样,活脱脱一位拼命三郎。可即使再忙,他对家乡的公益活动总充满了热情和执着,不仅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而且不惜财资,倾力而为,桩桩件件都浸透着他对家乡的深情和眷爱。还有周崇义老师、同仁张德祥等人,我虽与他们素昧平生,但这本书的成功付梓,能够从侧面映出他们高尚的情怀来。

尤其主要编撰者孙保民,与立功兄弟的交往中多有耳闻。送我书的时候,立功对孙保民更是赞不绝口。孙保民是孙吉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主持编撰过《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院院史》,退休后执着乡情,魂系故里,付心血于主编《谝谝临猗孙吉话》一书,研究考定,积字成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将数十万字一书奉献在众人面前。其精神、其功力着实令人可敬可叹。

几天来,我一有时间便捧起那本有300多页的《谝谝临猗孙吉话》。书中的内容,编书人的辛勤,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心里不胜感慨。

土话、方言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如母亲一般亲切,读来温馨如故。书中除了方言土语,还有一辑民谚俗语、笑话、民间故事等,读后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想起贺知章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谝谝临猗孙吉话》为河东许多人留住了乡音的文本,在河东地域文化传承中,书写了别开生面的一笔。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