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蒲州杨家的文化遗痕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07

记者 张建群 薛丽娟 文图

蒲州,除了在大唐有过辉煌与繁荣的历史外,在明清时代还有过第二次繁荣。这是最近读原运城地区方志办副主任宋万忠老师的《儒学·书院·进士名录》一书后的感觉。唐代蒲州因为地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之间,政治、军事、文化、交通方面都有重要的中都意义。起自山西太原的李唐王朝,对山西南大门的蒲州建设非常重视,因为这里是他们退守山西的重要关口。毗邻京都长安的优势为蒲州带来了各方面的机遇,有唐一代,蒲州共有42名进士,在唐代历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据书中记载,明代进士中蒲州人士达77名,远超唐代。也因此,从隋至清有科举记载以来,永济进士多达167人,在运城位居第一。

明代永济77名进士中,蒲州杨家占了11位。他们分别是:杨莹、杨守礼、杨博、杨俊、杨俊民、杨俊士、杨元祥、杨世增、杨如皋、杨世芳、杨蕙芳。在这11位进士中,曾任兵部与吏部尚书、文武兼修的杨博一门,就有6位,分别是杨博本人,杨博之子:杨俊民、杨俊士;杨博之孙:杨元祥;杨博曾孙:杨世芳、杨蕙芳。

蒲州西城门遗址

先望立功勋

关于蒲州杨博,曾有今人研究过,杨博一支起自河南卢氏县,后迁至陕西华县,再后来移居蒲州,祖上以卖糖瓜为业。杨博的父亲杨瞻早年曾在扬州一代经商。在杨瞻经商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同从关中来的盐商家中母亲突然病重,急于回家,临行前托友人杨瞻保存一大笔银两。没有想到,盐商一去不返,杨瞻无奈,只好将银子埋藏于一个特大的花盆中,盆中种有花草。随后他派人去关中寻找那位盐商,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找到其家,才知道盐商已经去世,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瞻将那一大笔银两原封不动还给盐商儿子,在当时传为佳话。

文保碑

这件事情足见杨瞻为人,此后杨瞻中了举人,先后在河南、陕西任过知县,后拜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其子杨博精进求学并且考中进士。据记载,杨博(1509~1574)字惟钧,号虞坡,明嘉靖八年(1529)考中进士,那年年仅20岁。从知县做起,他先后在兵部、户部、吏部任职,还任过甘肃巡抚。

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杨博与翟銮的一段往事。据记载,有一年,杨博跟随兵部尚书翟銮前往边关巡视。杨博对途中所经之地的山川地理、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情况,都作了详细记录。到达甘肃后,少数民族部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更多,自己无法遍赏。身材魁梧的杨博挺身而出,他请求翟銮召齐卫士备齐仪仗后,将阻塞道路者召集到辕门外,训斥众人在天子宰相远道而来时没有远迎,要将他们绳之以法。众人跪拜请罪,翟銮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因畏惧而不敢再来。

翟銮非常欣赏杨博的表现,回去后对杨博多有褒扬。后来任兵部尚书的张瓒、毛伯温也都非常倚重杨博。之后,杨博担任兵部尚书镇守边关,几次带兵抗击蒙古族的入侵,平定大同古北口长城等地的鞑靼之乱,功勋卓著。他任甘肃巡抚多年,治理有道,兴修水利,让利于民,百姓无不感念他的仁德。

杨博职位多有改变,但无论在哪个部门,总是忠于职守,裁决公处,深得上司与下级的叹服。戏剧《二进宫》中杨波原型即为杨博。《二进宫》讲述的是,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年仅十岁,其母李妃垂帘听政。李妃之父李良企图谋位,定国王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杨博)于龙凤阁严词劝阻。李妃不听,君臣不欢而散。李良封锁了昭阳宫,内外隔绝,反迹已明,徐杨二人探皇陵后,二进宫进谏。李妃悔悟,以幼主和国事相托,匡扶大明社稷。

戏剧对历史事件进行过加工,但由此也可知杨博当年在朝廷举足轻重的地位。

子孙传功绩

据进士名录记载,杨博的儿子杨俊民(1530~1599),字伯章,号本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河南督学,当过御史、兵部侍郎、户部尚书,总督国家粮库,敬业笃行,深为皇帝器重。杨俊民不仅有政绩而且在文学上颇有成绩,著有《河南忠臣集》《烈女集》《公廉堂抄》《便民实政》《阳纾山房集》等。

杨博的另一个儿子杨俊士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曾任安徽凤阳府推官,著有《重美堂稿》。

杨博之孙杨元祥,字日泰,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著有《浴德斋稿》《袭六斋稿》。

杨博曾孙杨世芳,字穆园,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及第,入仕后累官詹事府少詹兼学士、翰林院庶吉士。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杨世芳被诬陷罢官,崇祯帝继位后又复召官复原职,著有《历官奏疏》《乔荫山房集》。

杨博曾孙杨蕙芳,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官工部主事、郎中。李自成攻下蒲州,曾想让他为官,他拒绝不仕。

如今,在永济王庄附近的公路边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据介绍碑后正是杨博墓所在地。过去,墓地有高大的封土堆,有神道和石像生,有高大的墓碑。后来,在平田整地等各种建设中,墓塚和碑均被毁。

记事碑

村名记功臣

在距离王庄不远的襄毅庄还有杨瞻的墓地。“襄毅”正是杨博的谥号,该谥号与另一位蒲州先贤王崇古相同。当地人称杨博为“文襄毅”,王崇古为“武襄毅”,意思是都曾经匡扶过大明王朝的国事、民事,而且勇毅笃行,令人仰视。襄毅庄村南的地里还有一些高大的石碑,可惜有的已断,有的倒在地上,令人遗憾。在杨博墓文物保护碑前,还有一块断碑,从上边的文字可知,此碑是杨博墓前的记事碑。

杨博有四个儿子,如今,蒲州还有一村村名为四郎坟,据传正是杨博的四子杨俊卿墓地所在,杨俊卿曾中过武状元。

蒲州杨马村南还有一座石桥,当地人称杨桥。嘉靖二十九年,杨博回乡葬母,守孝三年,期间为方便当地百姓出行,出资修建了蒲州涑水河石桥,人们为纪念杨博之功,称桥为杨桥。

历史已经远去,但是先贤的故事还在传扬。杨瞻、杨博和他的后人当年的善行义举、保国安民的功绩,以及在文学方面的纪录、追求和传承,我们今天的人不应该忘记。他们书写了明代蒲州的辉煌,传承着河东厚重的文脉。他们的情怀与成绩告诉我们后来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那一块块文物保护碑,记录历史,意义深远,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