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悠悠西河——探访河津子夏祠、子夏墓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18

□原国保

子夏祠堂 (资料图)

说起卜子夏,脑海里自然会想起,子夏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儒门十哲,以及子夏西河设教的故事。至于子夏祠、子夏墓,一直无缘前往。前些天,受朋友之邀前去东辛封村,我们一起参观了子夏祠,拜谒了子夏墓。

(一)

子夏祠堂位于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文化广场西北,松柏苍苍,庄严肃穆。环院展板上的子夏生平介绍,把我们带到了春秋战国那段尘封的岁月。卜子夏,祖籍河南温县,早年家境贫寒,因出生时天际商星发亮,父亲遂为之取名“商”。子夏少时勤奋好学,14岁时离开家乡,奔赴鲁国首府曲阜(今山东曲阜),欲拜孔子为师。他到鲁国后,方知三年前孔子已带弟子出游,当时正在卫国。他立即调头赶赴卫国首府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拜孔子为师,开始了孔门求学生涯。

子夏从拜师之日起,就追随孔子开始了漫漫周游列国之旅。十余年间,他们跋山涉水,行程万里,辗转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及汉水以东广袤地区,先后访问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师徒一行蒙谗于卫,受惊于宋,踟蹰于郑,绝粮于陈,漫游于楚,历经千辛万苦。在此期间,子夏勤学好问,刻苦学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同时,周游列国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遇于目而触于心,激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为他后来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484年,子夏结束了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游离生活,因德才兼备,孔子推荐他担任鲁国莒父宰。子夏向老师请教施政之策,孔子主张“仁政”,并告诫子夏:“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开始,他用孔子的“礼仁”学说管理社会事务,注重以德服人,广施仁政。但在施政实践中,他发现社会治理仅仅依靠道德说教远远不够,必须制定规章,依法管理。于是,子夏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很快莒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爱戴。

孔子晚年欲对“六经”进行系统整理,子夏毅然放弃仕途,历时六载,协助孔子完成了“六经”的整理编纂工作。其间,子夏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和师兄弟们到东周国都洛邑的国家资料库查资料,深入民间搜集素材,鉴别分类,理顺章句,整理编册,成为孔子强有力的助手。子夏发明章句,为后人研究儒学及古代文献著作提供了指引和便捷,对中华文化的赓续传承和社会文明进步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二)

孔子逝世后,卜子夏守孝三年。公元前476年,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他来到龙门西河(现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定居下来,开始了长达55年的教学生涯。卜子夏在西河开设学堂,各诸侯国学子慕名纷至沓来,拜其门下。其中,魏国学子近水楼台,就近入学受教,西河一带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更是可以享受免费教育。这一善举,充分体现了儒家“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卜子夏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又创造性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点,鼓励学生“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倡导“经世致用”,教育弟子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学习方法上,卜子夏启发学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一时间,西河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的教育文化中心,西河也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的神圣殿堂。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卜子夏坚持理性思考,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他首开“儒法兼容”先河,对促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繁荣与融合,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卜子夏西河设教,授徒三百。魏国中兴之主魏文侯,以贤闻名于世的田子方、段干木,法家的李悝、吴起,儒家的公羊高、谷梁赤,墨家的禽滑厘等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都出自卜子夏门下。魏文侯依子夏“囤土充仓”之策智退强秦的故事,虽历经两千余载,至今仍是西河百姓茶余饭后的趣谈。

(三)

吕梁巍巍,见证了春秋战国魏秦争雄的风云激荡;黄河泱泱,仿佛向人们吟唱西河学堂的书声琅琅。子夏西河设教历时半个多世纪,即使遭受晚年丧子的巨痛,毅然矢志不渝,潜心经史,教书育人。他把心中那份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执着与抱负,深深播撒在了西河这片热土。公元前420年,子夏去世后,葬于西河(今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镶嵌在复旦影壁,成为复旦大学的百年校训;“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词,诚邀全球宾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走出国门,高悬于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子夏祠堂正殿,仰望子夏雕像,我们一行人神情庄重,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虔诚地敬香,深深地鞠躬。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子夏墓陵,冬青吐绿,银杏孕黄。“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西河设教,功在当代,惠及千秋。受西河遗风的熏陶,隋唐大儒王通讲学“龙门书院”和“文中子洞”,教诲弟子千人,为大唐培养了魏徵、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陈叔达十多位将相之才;金代宰相李复亨在东光德设帐授徒,培养了八百弟子;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在河津老城南街兴办“南书院”,开坛讲学,教衍河汾。如今热闹的“子夏文化节”、遍布河津市区各处的子夏书屋,无不向世人彰显着这方热土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勃勃生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