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看古人如何说媒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10

近日,河南开封一景区的相亲节目《王婆说媒》走红网络,幽默诙谐的“王婆”,身着古代服饰,为单身青年“保媒拉纤”,凭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更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热议和追捧。

“说媒”起源于何时?古代媒人又是种怎样的职业?

古代媒婆形象 (资料图)

古代婚礼有六礼

需媒人穿针引线

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双方基本见不着面。那么男女两性是如何从素不相识到结为连理的呢?在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时期,婚姻的缔结往往离不开“媒”的巧妙斟酌。

媒妁,作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妁”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在《诗经》中,“媒”字已经出现。《诗经·卫风·氓》中就有诗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中的女子为自己辩解,她并非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对方未寻得合适的媒人。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经成为婚姻的要件了。

在古代,从媒人撮合到迎娶新娘,有着一套完整的礼仪规定。

《仪礼》的“士昏礼”中记载了结婚的6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也被称为“六礼”。

第一步纳采,就是发出婚议,请媒人进行说合。

第二步问名,因为古代婚姻“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也就是必须通过媒人来了解对方的姓名,问名回来后通过占卜以定吉凶。

第三步纳吉。如果在宗庙占卜得吉兆,便再遣媒人去女方家告知,这桩婚姻便基本议定。

之后纳征,由男方家出财物聘礼,遣媒人送往女方家。然后,由男方家选择良辰吉日,迎娶新娘。

在古代婚礼的六礼中,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

倘若婚姻违律

媒人要连坐

“媒妁之言”在古代婚姻中,是不可缺少的程序,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是不为社会认可的。唐代更是把“媒妁之言”移入法律条文,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唐律·户婚律》规定:“为婚之法,必存行媒。”也就是说婚姻,必须有媒人介绍,倘若婚姻违律,媒人也要连坐。于是,“媒妁之言”在古代不但具有道德意义,而且负有法律责任。

自唐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婚姻“必用媒”载入律法。《宋史·礼志》记载,熙宁十年,神宗下诏令:“其冒妄成婚者,以违制论,主婚宗室与媒保同坐,不以赦降。”

伐柯人、冰人、月老

媒人有很多雅称

因为媒人的重要性,在古代,媒人有很多雅致的称谓,比如伐柯人、冰人、月老、红娘等。

伐柯人这个称呼来源于《诗经·豳风·伐柯》,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译: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砍斫斧柄,需要斧头,男女交往,需要媒人,没有媒人的牵线搭桥,男女不能相识,没有相识,何来相恋?媒人就是由此及彼的桥梁。

媒人也是“公务员”?

古代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

自周代起国家就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周礼》中对媒氏的职责也做了规定,“媒氏,掌万民之判”,也就是让适龄男女结合的意思。具体来说,媒氏的职责包括:

(1)根据出生文书,催促年满30岁的男子和年满20岁的女子成婚;

(2)仲春佳月,组织男女婚嫁;

(3)掌握聘礼的数量;

(4)禁止不合礼制的冥婚等。

官媒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子诸侯婚娶,要派大臣为“使”去做媒人,如《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宋公使华元来聘,聘共姬也。”另一种是官府的媒人,由政府的工作人员充当媒人角色。

官媒指定某女嫁某男

纯是“拉女配”

汉武帝时,为了开拓西南,在蛮荒百越之地设立媒官,教导当地居民婚姻嫁娶。

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渐完善。元代《通制条格》中曾命令地方的官府根据地方居民的人口情况,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籍为官,称为“媒妁”。《元史》中也将官媒称为“媒互人”。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与监管,负责“钦依圣旨,定到聘财求娶”。

官媒还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给某男,纯是“拉女配”。在清代,大量男子被发配新疆等边远地区,为了边疆稳定,后继有人,就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单身男找老婆。一些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单身男,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有不少单身男争着送“聘金”。

宋代职业媒人

还分等级

私媒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战国策·燕策》中,有“周地贱媒”的记载,这里的“媒”当为私媒。私媒又有职业媒婆和临时媒婆之分。众所周知的“月老”一词,就来源于唐代传奇《定婚店》。

魏晋时期就有老年妇女做媒人,于是,私媒后来有了熟悉的称谓“媒婆”。这些做媒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的身份适合走街串巷,深入女孩子家,称她们为“媒婆”也非常形象。

宋代,职业媒人进一步发展,当时在东京汴梁的媒婆群体中已经出现等级划分:“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管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而“红娘”被泛指“媒人”则来自《西厢记》。元代杂剧《西厢记》中促成崔莺莺与张生的丫环,她的名字就叫红娘,因为她的“义举”,后来人们把帮助成全婚姻的人,称为红娘。

明清时期,职业化的私媒盛行于民间,平民百姓的婚嫁一般都通过私媒完成。

古代媒人收入颇为可观。在民间,作为中介费的媒钱基本都占彩礼钱的10%。俗话说的“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也反映了媒人的收入状况。

官方举办大型“相亲会”

不参加会受罚

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聚会,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

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国风·郑风》有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看吧,这相亲的规模还挺大,地点就在野外,时间则选在草长莺飞的春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国家为单身男女创造这么好的机会,你可以和看对眼的姑娘小伙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游玩中就把终身大事给搞定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我家祖传三代宅男,我不爱出门怎么办?这事还真由不得你。《周礼》中的《地官·媒氏》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宅家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没想到吧,原来古人也有被逼相亲的烦恼。(《海峡都市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