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清中期囍字罐:带着烟火气的优雅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4-08

□记者 孙芸苓 文图

蒲先生爱好广泛,除了写作和书画,还喜欢收藏,尤其喜欢收藏瓷器。他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古玩市场,每每发现喜欢的藏品,只要价格合适,都会淘回来,仔细欣赏把玩,乐在其中。

在蒲先生家的博古架上,有他多年来陆续淘得的瓷器,有帽筒、冬瓜罐、青花大盘等,还有一对清中期民窑缠枝莲纹囍字罐比较吸引人。这对囍字罐是典型的人头罐,青花发色漂亮,罐面上装饰着缠枝莲纹,在纹饰的包围下,有三个囍字围绕整个罐体,囍字大小适中,方方正正,看着很有眼缘。

蒲先生收藏的一对清中期民窑缠枝莲纹囍字罐

很多人收藏瓷器或者对老物件的记忆都是从囍字罐开始的,可以说它是最为常见的老物件,在百姓的厨房里经常会看到。囍字罐生产时间跨度较大,存世的从清代中早期一直到现在,是存世量较大的瓷器之一。很多地方的古董商人往往收到最多的就是各种囍字罐。

据说囍字体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所创造出来的。王安石金榜题名时又遇洞房花烛夜,自笑是双喜临门,大笔一挥,连体的囍字就出现了。

之后婚嫁喜事张贴囍字就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据说囍字罐起源于元代,但是现在可见的最早是乾隆时期的罐子,自从王安石创造出“囍”字后,大多用此代替以前的单喜,寓意喜上加喜,盛行于清代时期,俗称为“囍字罐”,亦有“双喜罐”之说,其器型是由一罐一盖组成,生产至今。至今民间许多家中仍可见到。

清代青花囍字罐确实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器物,虽然是民窑的东西,但能完整带盖保存至今也实属不易。

古人只在婚嫁时才会特意定制囍字罐,多作为女儿嫁妆,一般都是一对,寓意双喜临门、成双成对。囍字罐在家里一般成对放置在条桌上装饰或使用,也是颇具意义的器物。也有的用来装糖果花生之类,给民间婚嫁喜事增添了喜庆吉祥的色彩,当年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经过多年变迁损耗,完整的也不多。

囍字罐器型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器型深的多用在厨房里放置鸡蛋、小米等,也有小些的用于放油盐及各种调料。可以说,囍字罐是最具烟火气的瓷器。

如今,保留下的囍字罐十个难得一个有盖的,因为盖易滑落,也容易丢失,但是有盖子器型更为完整漂亮,因为盖子可以将囍字罐的砂口盖住,人看到的都是上釉的,显得更为悦目。蒲先生的这对囍字罐虽然保存完好,遗憾的是没有盖。

此对囍字罐,盖已丢失,口沿位置没有釉色。

一说到囍字罐,有人马上就会认为不上档次、太普通,然而囍字罐也分三六九等,有宫廷用器,多是上位者赐予皇亲国戚及大臣们。而囍字罐有缠枝牡丹花卉纹、缠枝莲纹、冰梅纹等纹饰的,也有没有任何纹饰的,面上只有一个囍字。有的囍字罐用的是高档珠明釉料,也有的囍字罐用的是化学洋兰釉料,不同的年代及不同的工艺决定了它当今市场的价值。

应该说越靠近清代中早期,社会繁荣稳定期囍字罐越精致。到了清晚时期社会动荡,囍字罐也就越做越差了,工艺粗俗,到了民国制作时用的是便宜的洋兰进口化学料,发色浮而浓俗,缺少了那份优雅。

囍字罐的种类除了青花,还有粉彩和豆青釉等,当然数量比青花囍字罐少得多。

青花囍字罐有人头罐和西瓜罐两种常见器型。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青花人头罐,如蒲先生收藏的这对,就是青花人头罐。

蒲先生告诉记者,靠近清中期的囍字罐,丰肩腹部鼓而圆润,从腹部迅速下收到底部,整个器型圆润,缠枝莲细腻清晰,囍字比较小且规整,给人美的享受,用料基本上是浙料,明亮蓝度好。越往后期,囍字罐的器型腰部以下越平直没有下收,形成一个直筒型,缺乏圆润感,缠枝莲也越发潦草不素净,特别是囍字越画越大,越来越不规整,甚至画满整个罐子,所以囍字大小成了判断囍字罐年份的一个重要标志。釉料从浙料到土青到洋兰越来越差,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

囍字罐有大号罐,其高度一般在22厘米到26厘米,中号罐高度在17厘米到21厘米,小号罐高度在10厘米到15厘米。一般小号囍字罐多精细,常用于存放茶叶、药品等价值高的物品。小罐子可爱,适合把玩,近年来也深受大家喜欢。

也有口沿上釉和撇口的苹果尊型囍字罐,可把玩的居多,受大家喜爱。

蒲先生说,以前囍字罐仿品较少,近年来随着囍字罐价格上升也出现了一些仿品。仿品往往线条生硬,发色深而漂浮,重量过于死重,辨识难度不大,大家收藏的时候要多注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