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犁滨陶瓮出张营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3-20

□吴军昌

在永济市博物馆,有一件被单独放在一个精品柜里展览的文物格外抢眼,它就是陶瓮。陶瓮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陶瓮 (资料图)

(一)

这件陶瓮,细质灰陶,通高115厘米,腹径75厘米,侈口卷沿,形体硕大,一侧下腹部残一洞,瓮底缺失;器身有裂纹,用多个铁锔钉锔住固定;一侧上腹部隶书题刻“犁滨出瓮,陶器犹新,不奇不窳,想见圣人。雍正三年八月廿二日蒲州刺史楚郢龚廷飏熏沐敬题”款。尽管题刻为清雍正年款,但从器型样式,结合永济蒲州古城出土的陶器样式,可以推测此件陶瓮应是唐代器物,距今已有千年。

这件陶器的图片,在清光绪《永济县志》中有收录。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时任山西蒲州刺史龚廷飏在辖区张营镇诸冯里舜帝村一带考寻舜帝踪迹时,于虞舜庙发现了这件大陶瓮,老百姓告诉他,陶瓮出土于黄河边舜帝村,系耕地时偶然所得。由于陶瓮体型巨大,造型精美,他们觉得这件器物定是先祖舜帝所制,就将其供奉于庙中。龚廷飏听闻后,觉得圣贤舜帝故里出土此物,定是吉祥之物,便熏沐更衣,怀着对圣贤舜帝的敬仰,命人在陶瓮上恭恭敬敬刻下仰慕心语。几百年来,陶瓮几经流传,如今收藏于永济市博物馆。

龚廷飏,清《永济县志》记载:湖广安陆人,进士,雍正三年任,居心恺恻,莅事严明,缓征重农,吏民怀服,加惠商贾,凡行户杂派,概行革除,众于治城东关表立牌坊,性耽吟咏,蒲坂名胜考核尤详,并刊有虞迹图考行世,迄今士民犹感念不忘焉。

依县志记载可了解,龚廷飏在蒲州任职期间办公严明、重农惠商、轻徭减税,深受蒲州百姓爱戴。这位刺史还喜游蒲坂名胜,尤为崇尚舜帝,对舜帝的生活轨迹多有考证,县志收录其引文《修诸冯村虞帝庙引》,记录了“舜陶里”更名“诸冯里”、里人新修虞舜庙之事。

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尽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有着漫长的历史,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使用,但是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尧舜时代处于新石器晚期,制陶技艺已相当成熟,《史记》记载了舜帝于河滨教人制陶之事,“(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作为文物,陶瓮的保护传承不仅是蒲州百姓对舜帝祖先的敬仰,是“舜都蒲坂”的历史佐证,更是舜帝德孝优秀文化的千年传承。

(二)

永济,古称蒲坂,是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尧、舜、禹都曾活动于此,据大量文史典籍所记,舜帝生于蒲坂,这里曾是尧舜的建都之处。

《史书·五帝本纪第一》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冀州,中国古代九州之首,《尚书·禹贡》中载:“冀”在山西和陕西之间,黄河以东;河南与山西之间,黄河以北,冀,正是晋南一带。清乾隆时《蒲州府志》记载的“舜原永济县北二十里俗传舜所生处”,《孟子·万章》中的“舜生于诸冯”,皆说明舜帝生于蒲州。清时,蒲州府有诸冯里,辖诸冯村、陶城村、永宁村、尊村等。如今,在永济张营镇的黄河岸边,这些村庄依然存在,其中舜帝村仍以姚姓居多,他们称舜帝后裔,世代仁孝,保持着舜帝遗风。该村中央还矗立着一座高4米多的砖筑碑楼,中间一通青石巨碑,上书“奉直大夫、知蒲州事加三级纪录肆次董仲敬立,大孝有虞舜帝故里,康熙伍拾玖年叁月榖旦记”。此碑为清康熙年间所立,迄今已300余年,此村亦是上述“陶瓮”出土之地。

从舜帝村沿黄河向北五里处,有南陶城和北陶城村,亦是千年古村。《水经》载“河水又南经陶城西”,郦道元注云:舜陶河滨。陶城村西三四里正是滔滔黄河。晋代历史学家皇甫谧以为: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渔或陶。陶城村正好位于古蒲州城北三十里。相传,当地人制陶时总是烧制不好,舜帝来此后,重新教他们土的配方及烧制火候,才使人们烧出不窳之陶器。如今的陶城村有300多户居民,据村民讲,村口的舜庙毁于“文革”期间,庙址仍在,有村民保存了当年的照片。尽管村民已不烧陶器,但“舜陶河滨”仍流传至今。

(三)

《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渊;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帝的部落群体逐渐壮大,最后聚落成都。《地理志》言“舜旧都在蒲州东南”,《括地志》云“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两种舜都说法虽不同处,但皆在蒲坂一带。《蒲州府志》概括名家之说:“舜都于蒲,则无疑也。”

舜帝,中华民族的先贤圣君,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并为“五帝”,以孝闻天下,被誉为“百孝”之首,世人称之虞舜。他推行以德治国,勤政爱民,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首倡德、孝、仁、诚等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为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走向文明时代,促进文明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记“天下明德皆自舜始”。舜帝的道德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其内涵主要包括:

首先,是他的伦理道德文化。《史记》记载,舜幼年丧母,其父瞽叟娶后母,后又生弟象,父亲与后母对舜十分残暴、苛刻,经常打骂他,甚至两次加害于他,但舜依然“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一如以前。在家庭中,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美”,并且“忍辱负重,以德报怨”,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即以“孝悌”为根本,东周时,儒家把虞舜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他的社会道德文化。《史记》记载:“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帝戚,甚有妇道。”舜“谦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从不以势压人,且与人友善相处,因此他所到之处,人人争相处之,受到族人的拥戴。邻里友善,和谐相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假如我们都能多一点“谦让”,多一点“诚信”,又有什么解决不了呢?舜帝在几千年前就为我们做了“楷模”,要使国家强大,就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和平共处。

第三,就是他的政治道德文化。《史记》载:舜摄政天下,施政有方,勤民事,苦扰人,只为苍天不为身。他治理有方,以至于“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华夏不同民族的部落,尽管分布广远,但由于对舜帝美德的一致认可,加上作为黄帝的后裔,使他们凝聚到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如今,中华民族基于同一文化、同一始祖、同一血脉的认同,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无不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每一件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时代价值。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不仅要做到保护文物,更要发掘其价值,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规范,也是对舜帝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笔宝贵财富继承与发扬下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