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如何助人为乐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3-06

□刘中才

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哪怕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古人也高度推崇仁爱行善之举,许多助人为乐的典范因此流传至今被传为佳话。

古代助人为乐的方式有很多,形式也不拘一格。古人认为爱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力量,唯有将 “爱己”转化成“爱他”方能实现社会大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就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亚圣孟子也曾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孟之学尤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提倡民贵君轻、均财无贫,由此形成的助人乐善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古人还认为乐善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投靠刘邦时清苦而无所依附,刘邦便将自己的衣服、食物赠予韩信,并把数万精兵强将交由韩信统领,最终韩信大败项羽,辅佐刘邦成就千古帝业。这种向善之心不仅在上流阶层为人称道,在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之间也较为常见。

“书圣”王羲之就是乐于助人的典型代表,《晋书·王羲之书六角扇》中记载,有一年王羲之途经浙江绍兴时遇见一位清苦贫寒的老妇人在街市上售卖六角纸扇,但是她苦于无人问津而焦虑不已。王羲之见状便在纸扇上写了五个字,并告诉老妇人说“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街市上的路人闻听是王羲之的手迹后纷纷前去购买,纸扇瞬间被抢购一空,心地善良的王羲之很快帮助老妇人解了燃眉之急。

北魏士子李士谦曾经任职广平王府参军,他年幼丧父,出身贫寒,但一生淡泊名利、崇俭戒奢,在成为地方上的富庶人家之后也不忘恩情。有一年家乡遭遇春荒,饿殍遍野,乐善好施的李士谦当即拿出万石粮食借予乡人。入秋时,粮食歉收,借粮人无法按期偿还,李士谦却说,借粮是为度百姓饥荒,不求利尔,随即告知借粮农户无须还粮。后人在为李士谦题写墓志铭时,评价其是“真人善积,庆隆累叶”。

南朝五经博士严植之也是一位行侠仗义的善人,《梁书·儒林传》中记载,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

一位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因为身患痼疾而无法走动,这本是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严植之却将病人带到家中,为其服药医治,病人死后又亲自为其处理后事。如此高风亮节,实属鲜见。旁人赞誉他的心慈和美名,严植之却从不多言,只顾默默行善,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

古人因为重视道德风尚的培育,深知渡人如渡己的道理,所以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相继留下了许多令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如雪中送炭、急公好义、古道热肠、拔毛济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正是这种大爱之心、行善之美的存在,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以不同方式奖赏乐善好施的无名之士,以让文明之风飞得更高、传得更远。

 (《山东工人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