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健康听力,聆听美好世界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3-01

本报记者 魏 濛

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声音,春风在耳边轻轻吹过的声音,亲人口中重复了无数遍的呼唤,他们都无感,这是因为他们听不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影响的人数有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增长到25亿人,也就是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将有某种程度的听力“受损”;我国第二次全国听障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听力障碍人数达到2780万,占总人口比例达1.99%,居五大残障之首。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同时也是“世界听力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盐湖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赵俊杰的专业释疑解惑,让我们一起关注哪些因素会损伤人的听力,生活中如何爱护耳朵,呵护我们的听力,了解安全聆听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听力损失的方法,从而谨慎用耳,耳聪一生,用健康的听力,聆听美好世界。

听障年轻化趋势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街边、车上,总能看到不少戴着耳机的人。这种现象也成了生活中不少人的常态,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近年来,接诊的耳病患者增多,虽然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但患者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噪声及不良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赵俊杰介绍,过去,一提起耳聋耳鸣,大多数人会把其跟中老年疾病联系起来。但是近年来,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熬夜增多,过度使用手机、耳机等不良生活习惯,耳聋耳鸣发病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门诊时常可遇见因耳朵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及耳鸣的年轻人来就诊。

赵俊杰说,听力障碍是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它可以是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从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过去,人们认为听力障碍就是老年病,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加之各种心血管疾病等齐“发难”,导致听力下降。而据第二次全国听障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低龄化发病趋势明显增加。

“就目前来看,听力障碍的患者总数在增加,不仅有老年患者,青年、儿童的人数都有增加,年轻化趋势明显。”赵俊杰说,以去年冬季耳疾高发季为例,医院就收治了多名突发听力障碍的学生患者。

不良习惯让耳朵很“受伤”

年轻的孙玫平时喜欢戴耳机听音乐、追剧,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戴着耳机听歌,人睡着了耳机还在耳朵上戴着,时间一久,耳朵里就出现“嗡嗡嗡”的声音,有时还出现耳鸣现象。孙玫说:“平时生活中比较习惯戴耳机听音乐、刷视频,最近左边耳朵出现‘嗡嗡嗡’的声音,持续有一周多时间,不见轻,就赶紧来医院检查看看。”

赵俊杰介绍,在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像孙玫一样因行为习惯不当导致听力受损的患者不在少数。有的因为长期蹦迪、K歌等使自己的耳朵暴露在高分贝的环境下患上噪音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有的则是长时间打电话引发听力受损,还有的是受工作噪音环境影响,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导致听力受损。

“听力损失会对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工作生活中的交流沟通障碍,年幼儿童语言和言语的发展障碍,儿童及老年人的认知困难,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尴尬紧张,从而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压力。”赵俊杰说,日常生活中对耳朵造成伤害的除了长时间戴耳机,还有以下这些伤害耳朵、损伤听力的生活坏习惯。

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下。长时间高音量佩戴耳机、经常去酒吧和KTV都属于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下。近距离、长期、高强度的噪声暴露不仅会使我们的耳蜗毛细胞受损,还会累及其他听觉传导的结构,导致耳鸣、听力下降。

无论戴何种耳机,人们都要记住一条“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硬物掏耳一时爽。俗话说:“耳不挖不聋。”习惯掏耳朵,不洁的工具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几率,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实际上,耵聍(耳屎)生长到足够多时会自行脱落,不用主动掏。

擤或吸鼻涕用力过猛。由于鼻腔后部与中耳腔通过咽鼓管相通,过于用力吸鼻涕,部分鼻涕会被挤入咽鼓管,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忽略感冒、咽炎等小病。鼻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炎症波及咽鼓管,从而引发了耳部炎症,或者是鼓膜破损引发的感染。正确做法: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自行滥用药物。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有一定的耳毒性风险。常见的可能致聋的药物多为神经毒性药物,需要进入中枢神经才会产生耳毒性。老年人解毒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更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另外,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血脑屏障通透性强,众多药物皆易透过,极少量的耳毒性药物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应尽量避免儿童应用。同时,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前检测,进行预防。

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游泳时耳道进水,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儿童多发。常见症状是耳朵闷涨、疼痛、听力下降、化脓等。游泳池中的水有很多细菌,在游泳前后需注意检查耳朵。

关注听力下降信号

“啊?你说什么?大点声,再说一遍。”不知不觉,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少老年人的口头禅。大家潜意识觉得,听力下降就是老年人的“专利”。实际上听力障碍不仅会在老年人群中出现,也会在儿童、青少年等人群中发生。那么怎么判断自己的听力有没有下降呢?

“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有所下降,一些有不良听力习惯的人,听力受损后听力也会缓慢地下降。刚开始下降时,人们是很难发现的。比如在家里看电视,家人反映电视声音放得特别大,但他自己并不觉得声音大。平时跟朋友交谈常出现打岔,这些问题很难发现是由于自己听力已经开始下降而导致的。”赵俊杰说,大多数人认为听力不好或者耳聋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出现的症状,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平时不注意保护耳朵,则有可能使听力受到损伤,使人年纪轻轻就出现耳聋的情况。看看您是否有以下听力下降的迹象。

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嘈杂的环境中,如在马路上、商场或者餐厅等,背景噪声通常是低频声音为主。当高频听力下降时,主要依靠低频来听取和理解言语声,也许在安静环境中您还能勉强听清楚,跟得上对话。但在嘈杂环境中,低频噪声干扰,就要靠高频来理解言语。如果一个人患有高频听力下降,则极易受到环境音干扰,导致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

需要看别人口形。当你无法听清对话时,就必须集中精力去聆听,有时候会试图用视觉来弥补听觉损失。这不光会耗费太多精力,跟人交谈过后也会感到疲惫,而且听不清时还会不自觉地看对方的口型,来弥补听力损失。

听力不集中。长时间交流的时候不自觉走神,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倾听上。经常注意不到别人和自己打招呼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变低,也是听力下降的一种表现。

说话声音变大。有些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听到的声音不够大,因此经常将手拢在耳后,侧耳倾听,以增加接收音量。自己说话声音变大,要求别人说话也声音大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也是听力下降的一种表现。

答非所问。早期听力下降的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别人说东他会说西,主要是听的内容不全面,出现理解方面的偏差,就会导致答非所问,也会闹出很多笑话。

爱耳护耳从现在开始

耳朵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平衡器官,是人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是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最迅速和最重要的沟通手段。生活中怎样好好照顾你的耳朵“朋友”呢?赵俊杰根据临床经验为大家总结了以下爱护耳朵的方法。

预防噪声侵蚀。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噪音,一旦身处嘈杂的环境时,我们可以通过佩戴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声用品来减弱噪音。平时看电视,听音乐时都要把音量调到适中并且控制好时间,避免造成听力疲劳。

注意耳道卫生。日常生活中,耳朵进水的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如洗澡时流水冲进耳道,在游泳的过程中耳朵进水或者呛水,都容易引起中耳炎,所以每次洗完澡和游泳后要及时清洁耳道,防止一时疏忽引起炎症。不要使用坚硬物掏耳朵,这样容易伤害耳道。硬物如金属掏耳勺、牙签、发卡等,都可能损伤耳道内皮肤,引发耳道炎症,甚至损伤鼓膜,导致听力受损。

减少用耳机时间。长时间佩戴耳机并调高音量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在嘈杂环境下,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人们常常不得不提高音量,长期这样会导致听力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听力损失。

不随意服用耳毒性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害耳蜗结构中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毛细胞,从而损害听力。因此,我们应当遵医嘱用药。

定期进行听力检测。正常来说,在生活中没有发现听觉异常的中年人、青年人不用进行定期检测,但对于年龄大于50周岁的人群,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听力检测,对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