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诗人喜追凉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7-04

□葛鑫

最会写“热”的当属陆游,它在《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屋瓦反射阳光,好像火龙飞舞;太阳静静地把汗水赶出来又消灭,遗憾没有翅膀可以飞出尘世之外,只能忍受坐在蒸笼里般的酷热。

感受热浪的元稹则淡定了许多,他在诗中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此诗不只在描写酷暑,还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此诗题虽为写小暑六月节,却能读出季节间流动的丝丝凉意与时光匆匆的迅疾。

宋朝晁补之笔下的小暑,在淡定之余却多了些惬意:“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在小暑的季节,约上好友,烹上好茶,叙旧海聊,别有一番情味。除能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饮茶的闲适安然,哪里能寻得半点的炽热与躁烦?

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仿佛是一位养生大家,一袭青衫,轻捋胡须,安然地向世人讲述着养生、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我们现在常说心静自然凉,而大诗人在久远的过去就已了悟静坐对抗暑热的妙技。诗人一直坐到“眼前无长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来的凉风。透过诗词是不是也一样感受不到丝毫的暑气呢?

当然,还真有不怕热的诗人,其留诗曰《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所以诗人说“小暑不足畏”,用上竹夫人,时时处理公务,听竹林鸟鸣,雨打荷叶,傍晚凉爽,闲暇无事,穿上木屐到西厢去。

 (《黄海晨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