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20
□孙晋诺
“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国愿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虽然是一个谎话,但足以说明在那个时代和氏璧是多么贵重!
其实与“璧”形状类似的玉器还有很多,比如瑗、环、玦等,外观上看差不多,古人却将它们区分得极为清楚。
请看《尔雅·释器》中的一段话:“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指有孔的玉器的边,“好”指玉器中间的孔。整句话是说,中心圆孔的直径小于玉器边宽的叫璧,中心圆孔的直径大于边宽的叫瑗,中心圆孔的直径与边宽相等的叫环。那么,什么是“玦”呢?凡是玉器边缘有一个小缺口的环就叫“玦”。
不仅如此,它们的使用功能也大不相同。
“璧”在古代可作为礼器,祭天、祭祖时所用,也可作佩玉、葬玉。
“瑗”主要用于召人。如天子要召见诸侯,诸侯要召见大夫时,就要让信使拿着瑗,作为信物。
“环”主要用于君主免除大臣的罪过,允许恢复官职。
“玦”则表示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缺”,不可复原,也就是恩断义绝了。《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中,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告诉项羽要像这“玦”一样,一定要果断同刘邦断绝关系。而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错过了一次绝好机会,最后为刘邦所败,自刎乌江。 (《科教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