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15
唐茜
就练书法而言,古今同理,强调“从娃娃抓起”,练好“童子功”,一生受益,不仅可以接受书法的熏陶,更主要是能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书法一定要苦练,讲究正确的方法,无论临摹还是创作,需要坚持,有的一个字甚至要反反复复练习,精益求精。《走马楼习字简》中一个“之”字就写了十几遍。此外,都会强调注重文化修养。再者,如果不认真、不到位,就要受到惩罚。
儿童常见的习字范本,主要有几类,一是《急就章》《千字文》《百家姓》《开蒙要训》等蒙学类,既能诵吟,也能抄默。这些在今天依旧是范本。往大里说,就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二是专门的名家字帖,如褚遂良《圣教序》。三是专门制作的经学与书法合璧之范本,如清代所刊刻《十三经集字摹本》等。由此来看,对古代儿童而言,练字是基本素养,必须花大力气。
不能不说,当前儿童书法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基本上趋于“成人化”思路,各种功利思想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路子要对,方向要明确,因为这是“第一口奶”,须咨询专业书家,注重保留儿童的天性,有名师更好,最起码是“明师”,避免操之过切的做法,比如直接临摹培训班老师的字,以求“速成”。明代丰坊所著《童学书程》,乃书法史中唯一的关于儿童学书的专著,不一定完全遵从,可参考,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循序渐进,终有所成。
赵之谦说过,“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在儿童书法教育中,要关注儿童的天性,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激发最大的兴趣,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