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在融通结合中绽放新思想的魅力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5-10

彭 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融通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形成“双赢”的成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呈现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在融通结合中凝结出富含中国语言的理论之花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而是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用中国人善于理解的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使“旧枝”开出“新花”。

在延安窑洞诞生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用本土化的语言,结合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事例,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实践。“两论”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实事求是”,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后形成的。“实事求是”出自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义是“实其事”“求其是”。毛泽东将这个中国古语纳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阐释之中,将其改造成为一个表述马克思学说的特有措辞。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强调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以此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样一来,“实事求是”一词从反映治学修史的严谨态度,演变升华为在实际情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在语境和语义上赋予了新境界。

在融通结合中创造出富含中国特色的理论之花

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材,借国际通行标准,形成新的话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

1979年12月,邓小平借用《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古语,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全新概念,并用“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百姓所向往的吃穿不愁、日子好过的理想社会状态,来定位党在20世纪末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此外,他还参照西方社会标准,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美元至1000美元作为“小康之家”的量化指标,第一次把我们党的战略目标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使长期以来十分抽象的经济发展战略,变成了与每一个中国人利益攸关的具体的、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小康目标已成为中国百姓所熟知,又易于为世界各国所理解,还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的一个生动的、动态的、开放式的发展目标。

在融通结合中绽放出富有中国智慧的理论之花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这就好比移栽花树,花树移栽前通常要带一些培苗的泥土,同时,还要根据花树的习性准备一些土壤铺在花盆底层,埋在根的四周。自带的泥土就好比是“精髓”,周围铺设的土壤就好比是“精华”,两者习性越相近,越有利于花树扎根,枝叶才会更繁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与魂”“精神命脉”“文化基因”“重要源泉”“突出优势”等多个维度,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至启发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例如,从“民惟邦本”到“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艰苦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从“威武不能屈”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等,都生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并逐步形成富有中国智慧的话语表达体系。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两句话:“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印证了这一思想的伟力,将中国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洗脱出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市委讲师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