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玻璃是怎么制作的?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3-30

侯印国

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历史久远,战国时期已采用模铸法制作较大件的玻璃物品。隋唐时期玻璃制造产业繁荣,出现了生活用品、陈设品、饰品等。那么在古代,玻璃是如何制作的?

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生产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三地。康熙三十五年,内廷设立琉璃厂,并邀请德国人纪理安传授西方玻璃制作技术,专门为皇室制造玻璃器。

乾隆年间,玻璃制作发展达到高潮,品种包括单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画珐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搅胎玻璃器、缠丝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种种类型,玻璃的颜色达到30多种。内画鼻烟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独特艺术品。19世纪中后期,玻璃厂逐渐衰落荒废。

制作平板玻璃,要通过秤料、落料、做料炉、熔料、吹玻璃、扇风玻璃、戒墨度、裁片、罄光片、磨光片等过程。

“料”既是对玻璃料的称呼,也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对玻璃的称呼。北京本地不产,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因此也将玻璃成品称为“料”。广州人用来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成分为铅、砂、硝石、锡铅合金和碎燧石玻璃。

清代玻璃的制作以矿石为主要原料,以硝(硝酸钾)来调和,以礁(就是焦炭)来烧炼,以铜末、铁屑、丹铅等金属物做着色剂,使玻璃呈现各种颜色。

首先,在铁盘中放入20公斤的锡铅合金和20公斤的铅一起烧熔,在烧熔时进行充分搅拌,加入30公斤的砂。铅、锡铅合金和砂的混合物会充分烧熔,倒入由泥或土制成的罐(坩埚)中,在接下去的24小时中还会加入30公斤的硝石和一定量的碎燧石玻璃,再次充分烧熔,这一过程会持续整整24小时。

矿石原料在熔炉中熔化成液体,这个时候需要用铁质吹管入炉取料。在清朝早年,铁质吹管尚未被使用,需要同时使用琉璃管和铁杖两种工具。熔料时要适时用嘴通过吹管吹气,将玻璃吹成空泡。但吹之前需要注意,刚从炉中取出的玻璃温度很高,是以一种稀薄的流体状态缠在管上的。这之后需要掌握温度,吹得太早液体玻璃就会流掉,吹得太晚玻璃就会凝固,所以需要把吹管不断转动,以防止流掉,也可以将吹管在空气中舞动,使其快速冷却。等到温度合适,玻璃不流不凝之时,就可以进行吹制生产。吹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吹气时用力的大小,并且要使用特别的呼吸吐气方法。

清代晚期使用的平板玻璃制作技术并不是现代工业中的平拉法、浮法或者引上法,而是先吹出大玻璃泡,再进行裁片磨制。裁好的玻璃片需要再一次入炉加热,其目的是让从大圆泡中裁下的呈一定弧度的玻璃片变平展,最后对玻璃片进行打磨抛光。这些玻璃片的用途可能并不是用来制作窗户,而是做成镜子。 (《新京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