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持续11年的暖心餐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3-24

本报记者 裴旭薇 李 斌

“到点了,咱们准备吃饭走,今天吃油馍!”临近中午12时,雷家坡村的德孝文化苑广场渐渐热闹起来,一个个上了年纪的村民,有说有笑地走近广场西北角的老年餐厅。他们习惯性地走到固定的桌子旁,几个老熟人围坐在一桌,拿起自己的餐具摆放整齐,等着志愿者和厨房大师傅送饭过来。

▲3月22日,在雷家坡村老年餐厅,志愿者们为老年人打饭菜。

“味道好,每天不重样,吃得舒服!”见到记者,今年85岁的杨万选竖起了大拇指,为老年餐厅点赞,“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能过来吃饭,每月只要100元,这里就是我们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杨万选口中的老年餐厅就是雷家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012年,雷家坡村建成盐湖区首家日间照料中心,目的就是解决村里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让子女放心,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如今,历经11年,雷家坡的老年餐厅成了老年人的依靠,除了疫情期间短暂停办之外,其余时间不论刮风下雨都正常运行,确保村里的老年人吃好暖心餐。

雷家坡村坚持把传承德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间照料中心,既凝聚了发展力量,又提升了地域形象,受到广泛赞誉。近日,记者走近雷家坡村,探寻该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长久运行的机制。

钱从哪里来?——集体经济来兜底

2012年9月,雷家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行,村里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纷纷响应。但如何运营,标准如何制定,需要多少费用能维持,雷家坡村的村干部心里也没底。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办老年餐厅是个好事情,无论对老年人、子女还是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毕竟是每天要实实在在做出三顿饭,具体的食材采购、大师傅工资,包括水电费等,都是要花钱的。”回忆起日间照料中心开办初期的经历,雷家坡村原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说,“既要让老年人吃得比自家好,又不能过于增加集体和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我们要花最少的钱,实现老年人的愿望和期盼。”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雷家坡村村干部们一起商议,在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核算出每个老年人每月至少需要300元才能保证日间照料中心的正常运转,按照最初有30名老年人吃饭来算,老年餐厅每年需要10万元以上的开支。显然,政府每年2万元的日间照料中心专项补贴资金远远不够。

最终,该村提出由老年人每人每月交100元,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部分,剩下不论多少都由村委会来兜底保障。说到村委会,就不得不提雷家坡村的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看似和德孝村风没有关系,实则伴随着村里德孝氛围的蔚然成风而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年,雷家坡村美名远扬,先后有13家企业被该村的好家风、好村风吸引前来落户,不仅解决了村里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而且为集体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雷家坡村的集体经济每年保持在20万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我们村每年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安排3万元左右的预算,支持养老事业,弘扬德孝之风。”姚永计告诉记者,11年来,尽管物价有所上涨,但老年人每人每月吃饭依旧只收100元。最重要的是,村里还规定,必须由老年人的子女每月按时来交钱,通过这种仪式感进一步增强子女们赡养老年人的责任感。

“今后我们还要学习外地农村的先进的经验,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稳妥路子,力争到2025年全村集体经济达到40万元,为村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姚永计说。

“百善孝为先”——德孝之风根基深

3月22日上午10时许,老年餐厅63岁的厨师雷玉芳拿出事先和好的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发酵,面已经变得又软又蓬松。为了确保油饼品质,雷玉芳提前叫来了嫂子杜田英给她搭把手。杜田英二话不说,就从家里赶过来。

“我揉面,你来给咱擦萝卜和土豆。”雷玉芳和杜田英一边说着话,一边手不停地干活。她们一个负责揉面、搓条、切团,一个负责擀面,不一会儿,60多个油馍面饼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了。紧接着起锅烧油,一个个金黄的油馍就出锅了,香味扑鼻。

“炸好的油馍要放在蒸锅里捂一下,这样油馍会更软。”雷玉芳告诉记者,自己连续3年在老年餐厅做饭,没有固定的菜单,老年人想吃啥就做啥,更多的时候她会根据采购员买来的菜给老年人变着花样做,“包子、饺子、面条、油馍、拌面菜、卤面,每周不重样,确保老年人吃得舒服。”

▲雷玉芳(左)将炸好的油饼装盘 裴旭薇 摄

雷玉芳每天给老年人做三顿饭,常常是忙完一顿饭,紧接着就要准备下一顿饭,没有停歇的时候,但她却乐在其中。“老年人吃饭是大事儿,我父母都不在了,想着为村里的老年人做点事情,只当自己尽孝了,心里也很满足,更何况村里每个月还给我1000元工资呢,咱要对得起大家伙儿的信任。”她说。

除了村集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外,雷家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持续多年运行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村里多年来形成的孝亲敬老的好村风。

“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孝老之心。”姚永计说,多年来,雷家坡村从村支书到普通村干部,无一不支持养老事业,把老年人的事儿当成自己家的事儿,尽心尽力参与,全力以赴解决问题,村干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

人心齐,泰山移。姚永计回忆道,当初村里决定拿出资金开办老年餐厅,村民们一致拥护,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在外经商人员等还表示要为老年人奉献一份爱心。

雷家坡村村民孟来有是盐湖区“十大道德模范”,今年64岁的他总是挂念着老年人,碰到集市上卖油糕的、打饼子的,都会买一些送到老年餐厅,有时候也会买些蔬菜、肉送过去,和老年人聊聊天,谈谈心,逗老年人高兴。村民侯留生也是盐湖区“十大道德模范”,从事家电批发生意的他免费为老年餐厅、厨房和文化活动室安装了空调、电视,每逢中秋、重阳节,他也总是会买礼物送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村里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看望自己父母的同时,也会顺带买些肉、菜送到老年餐厅。

就这样,雷家坡村老年餐厅在德孝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真正成为老年人的依靠。

“老年人第二个家”——功能齐全人心暖

中午吃饭前,杨万选利用散步的时间,习惯性地到老年餐厅旁的村卫生室量了血压。多年来,他坚持每天锻炼1个小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稍微有头疼脑热的症状就及时治疗。

“叔,你血压控制不错,继续坚持,保持饮食清淡就行。”雷家坡村卫生室和老年餐厅一墙之隔,也是村里唯一的卫生室。医生黄春梅对所有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她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提出健康建议。“老年人在老年餐厅吃饭规律,饮食清淡、干净卫生,基本都没有肠胃方面的问题,健康状况都不错。”黄春梅告诉记者,村里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意识,老年人得到的关心多,心情好,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

“餐厅边上就是卫生室,我们有啥不舒服的马上就能治疗,心里很踏实。”一旁80岁的高秀珍插话道。

吃完饭,几个老年人坐在广场西边的椅子上惬意地晒着太阳。“你看,这里有棋牌室、休息室,广场上环境优美,还有健身器材,老年人聚在一起很热闹,我每天早上来,到吃完晚饭才回去,这里相当于我第二个家了!”杨万选正说着,边上就有人叫他去打麻将,“打完麻将再到休息室睡一会,下午有时间大家再一起唱唱歌、听听戏,吃了晚饭再回家,这日子就是美。”

除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外,雷家坡村的德孝文化苑还有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这个“六位一体”的平台成了雷家坡村的品牌,依托这个平台,雷家坡每年都要评选“好媳妇”,并对好的典型大力宣传,真正达到“评选一个人、影响一大片、教育全村人”的效果。

“人心就是生产力,道德就是竞争力”。雷家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既根植于德孝沃土,又是德孝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让孝亲敬老成为根植于当地村民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