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稷下学宫:广招人才的场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3-09

□刘捷

稷下学宫或称稷下之学,是我国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它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稷门附近而得名。

齐国富有收揽贤士的优良传统。田成子执政期间,节衣缩食,养了一批士,这是田姓在齐国能取代姜齐的原因之一,也是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渊源。田齐夺取政权后,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扩大了礼贤的规模,专门设置了培养官僚和政客的大学稷下学宫,广招人才。齐政权尊贤礼士,在政治上给他们以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王召见,或伺机觐见,通过问答及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条件的了解,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按等级给予不同标准的待遇。

例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孟子被列为“客卿”;荀子则是“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些人皆可以称为稷下学士或先生。他们的头衔反映了稷下教师的地位、俸禄、职责范围。齐政权为这些稷下先生们“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府第壮观,俸禄优厚,很是诱人。这在齐国兴盛时期做得也最好。它不仅防止了人才的外流,而且吸引着天下名士纷至沓来,使稷下成为当时人才聚集的学术中心和教育场所。(《中华读书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