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莜面栲栳栳与饸饹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3-07

舒银霞

面食占据了中华主食的半壁江山,在面食中,莜(yóu)面栲(kǎo)栳(lǎo)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道传统美食。歌唱家郭兰英在山西民歌《交城山》中唱道:“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因其外形与“栲栳”相似而得名。“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的、外形像斗的容器,是农家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器具。用莜面做成的栲栳栳热量较高,故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的说法,意思是说,糕最耐饥,莜面次之,荞麦面最不耐饥。

饸饹(hé le),又叫河漏,也是一种面食。据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个或7个如粗麻线大小的小孔,然后把面糊放入牛角,从孔中落入沸水锅,煮成面条,并将其叫作“河漏”。康熙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河漏也被作为一种美食上报朝廷。康熙品尝之后,赞不绝口。但因“河漏”字面上有河道不协调之意,康熙挥笔把“河漏”改为读音相近的“饸饹”。在民间,百姓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做饸饹。饸饹在北方比较受欢迎,山西的曲沃饸饹、陕西的蓝田饸饹、河南的郏县饸饹和河北的无极饸饹都很有名。(《甘南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