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余玮时间:2023-03-05
有一群人,今天忆及与雷锋接触的点滴,依然激动不已。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眼里全是泪。在他们眼里,雷锋是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很普通,很平凡,谁都可以学。
◆乔安山:
难以释怀的永远的痛
乔安山,雷锋生前工友、战友。因为最亲密的战友雷锋牺牲,退伍后的他曾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背负着压力的他曾长时间过着“隐居”生活,对外不再提及与雷锋的关系。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公映,让作为主人公原型的乔安山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
衣着简朴,言谈随和,目光慈祥而真诚。被采访那天,乔安山一如往常胸前佩戴着一枚雷锋像章。乔安山视雷锋为“楷模”。他说:“几分钟、几秒钟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而楷模却需要时间的打磨。雷锋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楷模,雷锋的一辈子仅有22年。他做的好事也没有一件是惊天伟业,都是你我他能学能做的平凡事。所以雷锋的伟大而平凡,是可以效仿的。”
言及雷锋,乔安山五味杂陈。近60年过去,乔安山的记忆力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那一天的情景却在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
1962年,原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运输连四班在辽宁铁岭下石碑村的工地施工。
8月15日一大早,雷锋接到通知要赶回抚顺营区,于是与乔安山连早饭都没吃就上路了。乔安山记得,最初是雷锋开车,走到半路,雷锋下来让他去开车,说让他多实践,提高驾驶技术。于是,乔安山就把雷锋换下来,一直把车开到营区。“到了营区之后,雷锋对我说,他去连长那报告一声,顺便请示一下自己保养车的事。过了一会儿,雷锋回来了,说先去把车冲洗一下。于是,他指挥我驾驶转弯,我在车上看不到他,车撞上了一根晒衣服的、用铁丝绷直的木杆,木杆被撞折,连着的铁丝把木杆拽回来正好砸到雷锋的太阳穴上。当我意识到不对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最好的战友牺牲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乔安山不能接受。经过多次审查,有关部门认定此为一项意外事故,让乔安山参加了雷锋的治丧委员会。当时,乔安山和战友负责给雷锋守灵。
次年1月,国防部批复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听到这个消息,班里战士别提有多高兴了,然而当年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乔安山感觉这荣誉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负罪感。尽管组织上作出了“意外事故”的结论,他没有受到什么处分。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捡过破烂、跑过私人运输,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他与家人生活节俭,但对社会公益、扶贫解困、捐资助学从不吝啬,常年坚持宣讲雷锋。如今,在乔安山的家里,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雷锋的家”——铜像、照片、纪念品,好像雷锋才是这个家的主人。他们一家三代八口人,被誉为家庭版的“雷锋班”,并被全国妇联推选为“最美家庭”。
◆孙桂琴:
12条红领巾系成
大圈绕在坟墓上
孙桂琴,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曾为沈阳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副军级)。在她印象中,雷锋叔叔个头不高,平易近人,就像一个“大朋友”。
1962年8月15日,是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开学的日子。学校派了孙桂琴等3个少先队干部去请雷锋参加开学典礼。走在路上,他们就听群众说运输连出事了,雷锋牺牲了。“我们谁都不敢相信。当我们跑到连队才确信再也见不到雷锋叔叔了,我们都失声痛哭起来。全校1000多名师生无心上课,老师拿起书本,眼泪却先流了出来,同学们为失去亲爱的雷锋叔叔而哭成一片。”
雷锋牺牲后,孙桂琴全家5人扎了5个花圈,以哀悼雷锋。尽管孙桂琴当时只有9岁,但她坚持为雷锋守灵。8月17日,孙桂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雷锋的追悼大会。“当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护送雷锋叔叔的遗体走出礼堂时,只见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圈,大街上挤满了人,就连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和没上学的小朋友,都来悼念雷锋叔叔这个普普通通的战士。”
当时,雷锋被埋葬在抚顺市戈布街附近,离孙桂琴家很远,有近20里路。雷锋牺牲20多天后,孙桂琴想念他,便与一个同学连坐车带步行来到雷锋墓前,悼念这位可亲的好叔叔。在那里,孙桂琴看到有其他10个小朋友也在悼念,于是提议每个人取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将12条红领巾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圈,绕在雷锋的坟墓上。孙桂琴说,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要向雷锋叔叔那样,怀着美好的理想、追求,坚定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坚持不懈为大家做好事,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些年来,孙桂琴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雷锋。“每年清明节前后或8月15号前后,我就回去看看他,悄悄与他说几句话。”
◆冷宽:
“雷锋班”的命名
与“传家宝”的确定
冷宽,中将,雷锋生前战友,是雷锋团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首长。“我和雷锋有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在一个团队里。雷锋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不是靠策划炒作出来的。雷锋影响了我们半个多世纪,并且会一直影响下去,凭的是精神。”
雷锋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共青团抚顺市委立即作出了《学雷锋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的决定。这年10月22日,抚顺市首次举办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两个月时间参观群众达28万人次;12月12日,由陈广生采写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开始在《抚顺日报》连载。自此,雷锋的事迹从抚顺传向全国。
雷锋牺牲后,雷锋所在团党委决定正式报请命名“雷锋班”。“我随团里的首长一起到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蹲点,为组建‘雷锋班’作准备,后来由我代笔为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起草了一份申请书。”
冷宽随团政委韩万金下到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四班,对全班战士进行考核、政审,准备申请上级命名“雷锋班”。在确定“雷锋班”成员时,党委成员在是否保留乔安山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大多数同志认为,乔安山虽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故,但人老实、工作认真,特别是作为雷锋的助手这一特殊的位置谁也代替不了。冷宽在运输连调查时,全连官兵及四班的全体战士也都希望乔安山能留下来。后经各级党组织逐级申报,国防部最终于1963年1月7日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为“雷锋班”。
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里珍藏着“传家宝”,是雷锋生前用过的10件遗物,也是雷锋精神在形成过程中真实体现的实物。这“十件宝”就是由冷宽当年整理、归纳的。冷宽负责整理雷锋事迹,实事求是地把雷锋事迹归纳为10个方面,选用雷锋生前用过的十件东西,即:雷锋生前学习的《毛泽东选集》,驾驶过的13号汽车,生前用过的冲锋枪,送大嫂时穿的雨衣,训练用过的教练手榴弹,勤俭节约的节约箱,当校外辅导员戴过的红领巾,随身携带的针线包,给战友和群众理发用的理发工具,装毛主席著作、笔记本、钢笔的挎包。这十件宝真实地体现了雷锋助人为乐、刻苦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让冷宽终生难忘的是,1964年上级决定重新安葬雷锋。那天,冷宽和雷锋班6位战士抬着雷锋的棺椁从公墓送到新的安葬地。十几公里的途中,两边是自发送行的群众。
后来,冷宽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后,除了本人注重宣传雷锋外,还多次把雷锋生前的战友请到部队,为广大官兵报告雷锋事迹,为推动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大众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