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名人的植树情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3-08

□李云贵

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不仅爱树,而且还喜欢植树。许多名人与树结缘的有趣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爱树。他做过多处的地方官,每到一处都要栽树种花,也爱植柳。他曾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这都充分体现他爱树植树的情怀。白居易被贬谪忠州刺史时,见到城内四周的山冈上一片荒芜时,不禁感慨万分,还为此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竟春人不来”的诗句。为了改变当地秃山荒岭的面貌,他亲自带领百姓们一同植树栽花,几年后忠州境内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美景。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他担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筑起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后人将此堤称为“苏堤”,留下了“苏堤春晓”的著名景观。他谪居黄州时,在“东坡雪堂”前广种柳、桑、竹、枣、栗,留有诗句“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也爱好植树。在江西吉安县固江镇的侯城书院,有两株枝繁叶茂的柏树,距今已有700多年,这是文天祥少年时代在此读书时所栽下的。当时共种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人们对此感到奇怪,文天祥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后来,这棵柏树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历代名人都慕名前来瞻仰这棵柏树的风姿。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境贫寒,几乎是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吃饭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他看到一棵柿子树上柿子成熟了,就摘下了一些柿子美餐一顿,很快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后来,他当了皇帝后,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朱元璋就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树,并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棵柿子树,不种者要罚。从此以后,安徽等地家家户户都种上柿子树,人们都能在家门口品尝可口的柿子了。

唐代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后,她还特地从长安带去了一些柳树苗,种植在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她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文成公主栽种的这些柳树被称之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这些种下的柳树,已经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清末名将左宗棠也非常爱植树,他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600多里沿途种柳26万棵,人们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颂。晚清杨昌浚曾写诗称赞他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也是一位喜欢植树的好医生。董奉要求治好了一个轻病人,就要种1棵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就要种5棵杏树。时间一长,董奉家的房前屋后竟有10多万棵杏树了,被人们称为“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后,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救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闽南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