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郑家祠堂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2-28

李恩虎

几年前,偶然看过夏县水头镇张付村的郑家祠堂后,就一直牵挂在心。这座饱经沧桑的祠堂还能保存多久呢?它荒废多年,院子里杂草丛生,三通古碑倒卧于地,两侧厢房破旧不堪,真担心几场大雨过后,祠堂就会轰然倒塌。

前几日,我像探望老朋友一样专程前去拜访,想不到的是,郑家祠堂已修葺一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了。我又想起裴介镇西浒村修复不久的三官庙,不由得对当地政府保护文物力度之大暗暗称赞。

仰望门楼上的两块梁脊板,可以看到祠堂的建造时间,康熙十八年与乾隆十九年,从中可以推断郑家祠堂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从侧门入内,两进院子的祠堂映入眼帘,青砖墁地,一进院落宽阔敞亮,两侧是木柱支撑起来的廊房,柱子和柱础散发着岁月的古旧气息,隐约能看到梁脊板上有“乾隆二十年”的字样。回望大门内匾额上有繁体字样的 (aì)见忾(xì)闻(意思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出自《礼记·祭义》),这正契合了祠堂的主要功能:祭祀先祖、慎终追远。

连接两进院子的是一座造型别致的木构牌坊和两个砖砌拱门,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牌坊仍保存完好,四面斗拱层层叠叠向外延伸,飞檐翘角,翩翩欲飞。拱门上分别有“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显然,郑家祠堂曾多年作为学堂使用,后来还成为村里的办公场所,这才幸存下来。因为从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祖宗牌位、家谱大都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现存的祠堂寥若晨星。我还特别留意了一下,牌坊和拱门前后的题额字迹模糊不清,但是牌坊背面匾额上四个字“教学相长”仍清晰可见,反复研读后,觉得那可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题写的,应体现着祠堂改为学堂后所秉持的教学理念。

本来二进院子才是祠堂的核心所在,可惜献厅与正房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只剩下砖砌的遗址,无声地述说着郑家祠堂的辉煌与落寞。所幸承载着祠堂历史的四通碑刻保存了下来,如今逐一矗立起来,接受人们的观瞻。我和友人饶有兴趣,逐通品读碑文,其中“九世祖北冈公家训碑”字体有拳头大小,十分醒目:“孝父母子孙兴旺,和弟兄邻里不欺,守本分身家康泰,厚族人患难扶持,避刁恶是非终少,省费用衣食丰足,办粮差官刑不犯,俱王法昼夜安闲。”仔细品味,这样的家训对今人仍具启迪,并不过时。家训碑阴镌刻着郑家祠堂全貌图,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其他两通碑刻是康熙十九年的《祠堂碑记》和乾隆三十年的《改建家庙记》,碑文晦涩难懂,只能揣摩其大意,是在叙说兴建祠堂的目的、意义以及修建的艰难过程。祠堂由贤达倡议,合族捐资兴建,规制由小到大,建筑由少到多,四时祭祀,香火鼎盛,体现了郑姓家族不忘来处、团结一心、光前裕后的精神风貌。可惜最后一通碑刻已漫漶不清。

幸甚乐甚,惦念许久的郑家祠堂,终于得到了抢救性修缮,重焕生机。我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必须妥善保护,刻不容缓。珍视历史文物,留住文化根脉,应该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