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身怀静气传文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2-13

邓雁平

壬寅正秋,赵玉汉师生书法展在运城市文化馆隆重举行。所展作品恭谨诚正、秀逸灵动,读来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让人心有戚戚、意有所往。

赵玉汉,号稷麓居士,河东闻喜人,是山西颇有名望的书法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引起书坛轰动,沈鹏、姚奠中、苏士澍、林岫等前辈大家对他的书法成就都有很高评价。这次在运城的书展由玉汉弟子发起组织,共展出作品80余幅,其中玉汉的6幅作品每件都清逸雅正,自怀风骨,神采之至,几于玄微。诸弟子的作品也都书风纯正,严谨恭诚,笔法结体,神韵俨然。

夫子有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字,玉汉确属乐之者。他博览群书,拜师求道,潜心二王,意追诸家,朝临夕摹,寒暑不渝。常人以之为苦,他却自得其乐。遵古人遗训,独乐莫如众乐。天命之年,他即设帐课徒,传道授业,至今二十余年,师从者逾千人。玉汉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弟子潜心研习、孜孜以求。教学相长,成果斐然。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艺术形式挥洒奇思、宣泄情感,蕴含着书作者的情操志向,展示的是书法家的智慧修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海,澎湃汹涌、激荡人心。它讲述着朝代的故事,连接起历史的文脉,昭示了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不论是社会的治乱、王朝的兴衰,抑或是异教的风行、外族的入主,书法都品性不改,风骨不失,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固本培元、萃取精华,创新是面向未来、开辟新路。正是因为有了历代书法家的传承创新,才使得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然而时至今日,书法艺术却进入较为艰难时期。书写工具的便捷使大众远离了笔墨,用毛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书法雄厚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表达方式的丰富让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用书法表情达意已失去主流地位,其实际作用每况愈下,日甚一日。现实生活的压力又迫人往来奔竞、行色仓皇,能够耐住寂寞、安于清贫、身怀静气、专心致志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对书法现代价值的认识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情形之下,书法艺术四顾茫然、不知所之。

不唯书法,还有许多艺术形态如戏曲、国画、皮影、木雕、石刻、剪纸、漆器等大多举步维艰、自顾不暇,更有一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民间艺术已悄然消失,只能在历史中寻觅。由此联想到物种,物种灭绝会造成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而艺术的消亡无疑会带来文化的断层,终将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脉连着国运,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是出题者,我们是答卷人。有责任的艺术家都应面对现实,担当使命,传承创新,坚持坚守。

玉汉同志就是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书法艺术家。他尊重传统,求变标新,传承薪火,矢志不渝。他以技艺、人格、精神吸引更多的人走近书法,了解书法历史,研习书法技艺,感悟书法魅力,弘扬书法文化,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谨愿赵玉汉及其弟子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