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教育子女要懂点心理学

来源:发布者:高阳时间:2022-11-16


孩子不好教,怎么说都听不进去;学习成绩不好,又没有积极性怎么办?针对教育中的难题,家长不妨学点心理学,掌握一些可操作技巧。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学者传授一些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小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物质奖励靠不住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继续嬉闹。随后老人每天都会给孩子们钱,但钱数在一天天减少,直到有一天他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时,孩子们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于是孩子们决定再也不来这里玩了。

其实,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然后用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当这个外部动机一天天减少时,孩子们也渐渐失去了动力。生活中,常常有父母用物质奖励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如买玩具、给零花钱等,时间长了,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所以,家长要慎用、少用物质奖励。

话说多了引逆反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募捐。最初,牧师讲得令人动容,他准备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些零钱。时间一点点过去,演讲还没结束,他实在没了耐心,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2元钱,认为这是对浪费他时间的“补偿”。所以,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的不耐烦或逆反,甚至事与愿违,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映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一是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没换位思考,所以有家长困惑“为什么一个问题说了几十遍,孩子就是不听”。二来,家长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容易把孩子“逼急”了,从而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不要做扩大化延伸,犯一次错,批评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评,尽量换种表述方法。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

重视孩子的想法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往好的方面表现。

从心理学来讲,倾听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途径。因为被关注、被看见、被重视,可以让人获得积极的心态激励,动力增强,获得自信心和归属感。很多所谓的“不良少年”,其实是因为父母的关心太少了,他们才会用不良的、出格的言行举止来引起父母关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利用“积极关注”的力量,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困惑和不良情绪。

积极暗示有奇效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在某班级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该班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8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而这正是“心理暗示”在发挥神奇的作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经意间接受各种心理暗示。

所以,家长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暗示。比如考试前,很多家长习惯说:“不要总是马马虎虎的,小心丢分。”但这样的提醒往往会让孩子回忆起自己之前犯的错,反而起到一个强化错误的作用,不如说:“爸爸妈妈相信你,这次如果你能更仔细一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一步一步提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通常不愿意一上来就接受难度较高、费时较久的任务,而乐于完成比较简单、难度较低的任务,这就是“登门槛效应”。所以,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培养习惯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从小目标开始,不要急功近利,一下子让孩子达到某种难以企及的目标,结果孩子容易放弃。比如,希望孩子成绩进步,不要上来就要求孩子考100分,可以从“提升5分、10分”开始,有进步就予以肯定乃至奖励,然后逐步提高要求。

先贬后褒好接受

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先褒后贬”。例如,有的孩子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刚开始家长时常表扬,但时间久了,习以为常后表扬不仅变少,甚至开始挑刺儿。家长认为这是在逐渐提高要求,帮助孩子进步。可实际上,这种从一开始的褒奖有加,到后来的不断批评,会让人产生挫折心理。所以,“糖”要一点一点给,不要一上来就让孩子尝尽甜头和夸奖。

(《生命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