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后土祠:两河交汇处的生生不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29

□阎晶明

在山西,万荣可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这里是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就是从这里汇入黄河,汇入奔流到海的进程中。两河交汇,必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事实也果真是,位于荣河镇汾阴脽上的后土祠,是具有4000年历史的祭祀之地。立于后土祠的秋风楼更是名满天下。2000年前,汉武帝刘彻在汾河之上泛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汉武帝写不写《秋风辞》,秋风楼依然在那里,但是,“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那种沧桑和浑厚可以说穿越千年,激荡起多少人的哀与乐。秋风楼因为文学与帝王的双重影响力而声名远播。今天所见的秋风楼,位置和造型早已不是汉武帝时的情形。我记得20多年前来此参观时,当地朋友就曾介绍过,秋风楼本在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由于洪水的侵袭,秋风楼经过了六七次重修,冲毁再建,以此往复。现今的秋风楼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位置已离开两河交汇处数公里,并置于后土祠内,成为后土祠的重要景观之一。登楼而上,可见每一层都有石碑,同刻一首《秋风辞》。极目远眺,确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

后土祠位于自轩辕时始设的祭地,从尧舜二帝再到夏商周,这里是历代皇家祭祀大地之神的神圣之所。后土祠是在原来的祭地之上修建的,建造时间正是汉武帝在位之时。它同样历经了多次洪水冲垮,一再重建,为的是保留这深重的文化密码。从轩辕时的扫地坛到后土祠,再到北京的天坛地坛,历代帝王对土地的敬畏,对大地之神的敬仰可见一斑。

万荣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这种传统之深,让你感觉到即使是故地重游,观察人们的谈吐、趣味,人们的衣着、饮食,仿佛依然置身在昨天的氛围中。万荣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标志的地方。万荣笑话应当是当地走得最远、影响日见其大的地域文化符号。我曾经到访过万荣笑话的发祥地谢村。四池八井十二巷,说明这不是个一般的小村落。村子的中心广场上有一株“柳槐树”,它是槐树,却长着柳叶,据说就象征着这里的一切都非同凡响。万荣笑话的精髓始终贯穿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一股精气神,书面点说是固执、执拗,当地人把这种气质称作“zeng”(四声),如何写却历来都说法不一。目前出版的万荣笑话图书,都用“万荣72zeng”来书写。我记得曾读过一本当代版的《万荣县志》,里边把万荣笑话凝聚的这种耿直与执着,称为“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是一个很好的阐释。

万荣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历史上涌现过众多文化名人。今天的万荣,亟待一次现代化的提速,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万荣的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欢乐,但这里的人们同时也需要走出一方天地,眺望更远的地方,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以新的姿态和热情建设家乡。万荣的李家大院我这次是第一次参观,其阔大,其舒朗,其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堪称壮观。李家大院的主人是曾经留学英国,并与欧人联姻后回家乡安居的。这个故事本身就代表了一百年前万荣人高远志向。在秋风楼东西走向的通道里,东面门洞的上面刻有“瞻鲁”,西边门洞上则对应着“望岳”一语。古时万荣人尚且有此眼光与胸怀,今人则更应高远才对。我们的先人尽管生活在农耕时代,却有着心系天下的传统。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