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26
□聂还贵
黄河龙门
河东,黄河之东的缩称。黄河天水,乳汁中国。《尚书·禹贡》最早文字记载黄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黄河飞越龙门之后,若一条鲤鱼摆动腰身,向东弯一个金三角,人谓河东福地,乃一片历史文化浸透的土地。先秦之时,“河东”与“河西”相对而称,即今运城地区;秦汉设河东郡,境域显著放大,东至今山西沁水县,北至霍山,西、南以黄河与陕西划界,包括今临汾、运城地区;唐宋“河东道”“河东路”再度扩张,辖管几近今山西全境,以至史上“河东”常被用作山西代称。
中华文明与华夏大地上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彰显了一色鲜明虹彩——多元一体化。《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顾颉刚:“居于华水、华谷旁边的先民,曰华族。”华谷、华水,皆流域今河东稷山境内,“中国”初为中原特指,华夏概念与“四方”“四夷”相照对应,“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用夏变夷。”(《孟子》)“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诗经·小雅》)民间传真: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曾统领部族活动于河东一带,其夫人嫘祖即夏县西阴村人。
尧舜都邑之地,乃“中国”最早地理概念。有学者说,横贯山西省境域的3条纬度线,以重大历史意义刻录于中国地理版图:北纬38度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标识;北纬41度线,与蜿蜒长城吻合,线北即是孤烟直上的大漠;而北纬35度线,幅展一片中国人类早期文明发祥之地。“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史记·本纪》)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运城市盐湖区),皆星布于北纬35度线的古河东。
“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帝王世纪》)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炎帝,将燧人氏发明的火运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终结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发明五谷、制造农具、教人播种,奠定了华人吃五谷杂粮的饮食习惯,开创了农耕文明。黄帝“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先茔”即炎帝陵,位于今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庄里村,俗称“皇坟”,乃华夏子孙圣祖之根。
唐虞,唐尧、虞舜之并称。《史记》援引《宗国都城记》:“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晋阳(即今太原)本唐国,尧始都于此。”《诗谱》:“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
唐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母亲王后邑姜,乃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姜子牙)女儿。周成王将唐地分封于其弟叔虞,叔虞遂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初,叔虞手掌心布有“虞”字纹路,周武王为之取名为虞。《吕氏春秋》《史记》皆记有“桐叶封弟”之事:一天,与叔虞闲暇散步,周成王随手摘下一片梧桐叶,削成圭玉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是高兴,即告此事于摄政国事的周公旦;周公旦遂找周成王问及此事,周成王却说,那只是对叔虞的一句玩笑话。周公旦正襟危坐说:天子无戏言。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以礼仪成之、奏乐章歌之。周成王无奈,只好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受封唐地其时,天降福瑞,得一异茎同穗“嘉禾”,特献于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馈赠周公旦。周公旦接受赐禾后,特作《嘉禾》颂文赞美周成王,后曹植亦以《嘉禾讴》诗咏怀:“猗猗嘉禾,惟谷之精。……昔生周朝,今植魏庭。”受封于唐的叔虞,以夏戎之政而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而理夏戎之民,政绩卓然,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国策,对后之晋及韩、赵、魏三国影响远大。唐叔虞死后,继位之子姬燮,迁居晋水之傍,遂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位于今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的晋祠,建于北魏之前,即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造,其以唐叔虞祠为主,辅以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
李唐王朝与唐叔虞血缘渊源甚密:李渊祖父李虎助北周有功,受封唐国公;父亲李昞袭之,后传之于李渊。封地为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于太原起兵后,果断扯起唐之大旗,自称“唐王”,并皇皇然开国唐朝。
“尧天舜日”,尧舜所处时代,以河东襄汾陶寺文化为标识。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龙山时代,中华文明核心在黄河中游区域孕成,闪耀陶寺文化光亮的邦国,唱响夏商周中原王朝国家之先声。陶寺文化,因陶寺遗址而得名。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显示,该遗址最早拥有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都城性质;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邦国成为“中土之国”,开创了“中国”最初始的意义。陶寺观象台,作为“华夏之光”入口处,为迄今考古发掘与天文考古判定的世界最早观象台。陶寺遗址位于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坐落于太岳山系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缓坡之上。
《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大夏之盐。”大夏之盐,即中国最早的河东盐池。作为稀缺资源的河东盐,曾为夏商周3代经济命脉。黄帝与蚩尤即在河东盐池附近引爆了一场争夺生命必需品的旷世之战,而舜帝巡察盐池,想到肩负的光荣与梦想,竟萌生一怀凌云诗情,遂抚五弦琴,临风黄河高岸,高吟一曲《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后土祠 (资料图)
因汾河于此汇入黄河,河东亦有“河汾”之谓。浩阔沃美的河汾,有一片悠久历史文明灌溉的厚土——“汾阴”。北为阳,南为阴,汾阴,因在汾水之南,故名。其先是战国魏邑,汉置之为县,十六国时汉并入蒲坂。县治所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鼎街,汉武帝曾得宝鼎于此。《汉书·礼乐志》:“汾脽出鼎,皇祜元始。”
《左传》:“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周书·武成》曰:“告于皇天后土。”东方朔《七谏》:“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晋杨泉《物理论》:“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黄地祗……亦曰后土。”后土,即指汾阴脽后土祠。汾阴脽,一块背汾带河的长形高地,长四五里、广二里多、高十余丈。《水经注·汾水》:“汾水历其(长阜)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脽,丘类也。”后土圣母,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亦为北京天坛之源。后土祠中《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曰:“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其为国家祠庙。
汉武帝祭拜后土,而且还咏唱了《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随意择取河东一个地方,都会领略到华夏文明曙光的惊艳: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时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官军平南越(今广东)大捷之喜讯,遂将左邑桐乡改名为“闻喜”。
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古为河东地区之属,其为“赵氏孤儿”忠心保国故事滥觞之地、唐代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处。新绛县城西隅高垣上绛守居园池,为中国现存唯一隋代宫廷园林;赫赫绛州大堂,乃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17子为郇侯,辖今新绛一带。春秋风起,郇国为晋所灭;战国云涌,韩、赵、魏三家分晋,绛州属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绛州一带,一度又属赵国,赵国大将廉颇曾屯兵于此。
永济,古称蒲坂,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乃虞舜建都之地,耸矗于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始建于北周,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诗,令其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河汾流域,英才炫灿:思想家荀况、纵横家张仪、盐商巨富猗顿、“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战神”薛仁贵、“王摩诘”王维、“柳河东”柳宗元、戏剧家关汉卿、诗论家司空图、史学家司马光…… (《山西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