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21
□林琳
劳动是一切人类文明的源起,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对于“教”和“劳”相结合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其中,墨子的教育思想根植于生产劳动之中,他认为“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和绩效来评价人的行为,“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造就兼士。墨家学派认为,教劳结合是教育的重要范畴。
相对于“高大上”的太学,私塾是开设于古代社会中家庭、宗族或乡村的民间教育机构,《礼记·学记》中记载有“家有塾”,私塾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起点。相对于官学倡导的治世之学,私塾则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汉代以前主要是识字读书、人伦教化和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可以说,私学更加重视“劳动课”,在汉代私学中关于“教”和“劳”有很多记载。如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就是一边传授学问,一边从事农业生产,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影响深远,颜之推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子弟参与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自强自立的品德。
明代的吴与弼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的品格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劳动锻炼可以造就勤奋进取的品格,因此,如果清晨不能坚持早起,等待学生的将是一顿严厉的批评。在我国历史上,吴与弼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理论的人,他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吴与弼的这一教育思想。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