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与酱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14

赵柒斤

中国人吃“酱”历史非常悠久。民间传说,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范蠡无意间创制而成。

《周礼》《史记》等均记载了周天子嗜酱的桥段,并称其食酱令人叹为观止——每逢祭祀或者宴请,必用120瓮各种各样的酱搭配120道菜肴。周朝不仅有荤酱,还批量生产“素酱”。孔子倡导“不得其酱,不食”,则进一步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制酱、食酱更加精细。就是说,吃什么“荤菜”,要搭配什么“酱”,不能乱来。吃糜肉,蘸鱼酱;吃海鲜或生鱼片,蘸芥末酱;吃牛羊肉,就得蘸青蛙酱……古人还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当然,孔子生活的时代及更早时期,老百姓是很难享受这种口福的。

到了汉代,食“酱”逐渐平民化。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张氏以卖酱而逾侈”的记载,说明当时卖酱之人可一夜暴富,足见需求量之大。汉武帝时候,制酱业已与酿酒业并驾齐驱。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食品,名称数量都记载于遣策竹简。因是首次发现汉代食简,故称为西汉第一食简,其中就有肉酱、马酱等记载,另外还单独记录了一个名称“酱”。东汉郑玄介绍制酱的基本方法是:把制酱之肉切碎、晾干,拌以粱曲和盐,置于小口罂中,渍以美酒,密封使之发酵,百日后成。用现代科学解释这种“肉酱”的制作方法也很合理:制酱时肉中蛋白质经过酶的水解作用,就会变成氨基酸,从而使酱中充满了鲜香。

至于制作“豆酱”的方法,东汉尚书崔寔的《四民月令》予以介绍:“正月可作诸酱,上旬炒豆,中旬煮之,以碎豆作末都。”意思是说,先炒后煮再发酵。崔寔提到的“清酱”,跟今人所用的“酱曲”有很深渊源,也与唐宋时期出现的“酱汁”(即明清时期从酱的母体里独立出来的酱油前身)有很大关系。 (《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