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东汉的太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25

□张静静

“太学这个称谓早在西周就有了,但真正成为国家最高学府是在西汉,后来鼎盛于东汉。”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教授吴涛介绍,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确立为国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助推下,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并不断发展。

至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几年后,便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修建太学。“戎马未歇,先兴文教,可见刘秀对太学的重视程度。”吴涛说,东汉太学最初建在洛河北岸,后经历史变迁,洛河改道,如今遗址在洛河南岸的佃庄镇太学村附近。

太学的教师被称为“博士”,所教授的内容就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所以又称“五经博士”。博士是朝廷的正式官员,有很高的经学造诣。博士官一般承担着政务官和教育官的双重职责。

太学学生被称为太学生、博士弟子等,主要是来自天下各地的青年才俊。汉代的太学不但不收取学费,朝廷还会给予太学生一定的优待和赏赐。比如元和二年(公元85年),汉章帝下令:“赐博士员弟子见在太学者布,人三匹。”

“东汉太学里的学风也比较自由,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汉灵帝还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立于太学门外。”吴涛表示,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由蔡邕等人把7部儒家经典刻立于46块石碑上,史称“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 (《洛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