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好山好水好地方
河东八景以全新姿容恭迎四方宾客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9-19

□总撰稿 樊峻峰

斑斓七彩 谁人巧绘

(盬池溢彩——盐湖)

运城盐湖,也称“盬池”。盬是运城盐湖的专属字。盬池七彩连天际,宝藏无穷聚运城。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对华夏文明有着重大影响。盐湖中的藻类和盐水虫繁殖,造成湖水变幻出各种颜色,七彩兼备,宛如一个巨型调色盘,各色颜料饱满流溢、异彩纷呈。

自从2021年6月18日启动直升机低空游览俯瞰七彩盐湖项目后,更多游客通过观盐湖、知盐史、品盐韵等系列活动,一改过去“千古中条一池雪”的盐湖印象,对七彩盐湖有了形象、直观的体验认知。

  运城盐湖,原称“盬池”,盬是运城盐池的专属字。盬池七彩连天际,宝藏无穷聚河东。这里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对华夏文明的演进有着重大的影响。七彩盐湖呈井田式分布,纵横交错,宛若神工天成。除冬季产硝季节,池中一片白茫茫。其他季节,随着盐池中的藻类和盐水虫繁殖,湖水变幻出各种颜色,宛若巨大的调色盘,各色光谱,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现在初步的研究表明,主要成因是盐藻,是盐藻的浓度不同而形成,且与卤水的成分有关。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离子的成分不同,盐藻就会呈现不同的色泽。当气温上升,水分蒸发,湖水中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导致湖水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一般多呈红色或粉红色;盐池中生长的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正常情况下,使湖水呈绿色,特殊条件下,杜氏盐藻会产生血红素,藻体呈红色,就会把湖水染成红色或粉红色,再加上藻类多少的差异,湖水中便会产生多种颜色。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美国熊河三角洲的咸水湖及黄石公园温泉。生长其中的藻类,奇妙地变幻出色彩艳丽的各色景观,尤其是蓝绿色的藻在水中盐度差不多达到饱和点时便生根,之后成为水中草场,养育了湖中生物盐水虾及盐水蝇。盐池以地处中原的地域优势和富含盐类物质的宝贵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经济勃兴、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盐池风大日烈的自然条件,天然结晶、集工捞采,制取食盐。运城的盐,是卤水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以致“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国之大宝”。元末盐运使那海德俊在运城筑凤凰城,设立运治,称运司城,始称运城。

盐湖景区位于运城市南端,成立于2002年8月,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也被誉为“中国死海 运城盐湖”,每年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景区现设有硝堆景观、观山嬉水区、盐虫采捞体验区、五步产盐体验区、儿童沙滩等多个游览站点,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

近年,随着盐湖生态条件的显著改善,加之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的持续关注,盬池的七彩奇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古老的盬池,将以新的容颜展示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形象。漫步百里盐湖,微风掠过,偶有一丝淡淡的咸味给你提神,你一激灵,便有了一种咀嚼华夏历史的味觉,而且这种回味有筋道、有力道、有味道。

古松壮威 忠义千秋

(祖庙飞龙——关帝庙)

关帝庙遍布全国,我们关公故里的解州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祖”。义胆忠肝扶蜀汉,精诚圣勇写英名。庙内春秋楼前,四棵柏树的树冠自然生长,连成青龙腾空模样。关公传为青龙化身,关帝祖庙内的自然景象和关公传说相呼应,游客观之无不称奇。

这是一组神奇得不可思议的构图:前排是气肃千秋牌坊,后边是双层三檐的悬梁吊柱建筑的春秋楼,中间上方是由数棵古柏连为一体的巨型飞龙造型,飞龙昂首,龙身微拱,活灵活现,凌空飞舞。这条飞龙居关帝庙中轴线最北端的寝宫部位,由4棵树龄在1400多年的古柏天然形成。古人道看庙先看树,因建庙时先栽植树木,所以,树龄1400年也提供了祖庙为隋朝建立的依据。民间传说中的关公是青龙转世,也因此给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视觉的震撼摄人魂魄,传递的观感令人感慨。这里,凝缩了关公文化的全部精髓,蕴含着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内核,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

关羽身上体现的仁爱、忠勇、信义因符合我国主体文化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并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认同,以武庙之冠而与孔子文庙并祀。在关帝祖庙,尤其是祖庙飞龙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楼,实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这座气势恢宏的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元年到明万历十八年,采用两层三檐歇山式屋顶,总高23.41米,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其结构奇巧,藻井华美,雕刻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楼前,举目仰望,二楼一周有26根木廊柱全部垂直倒立,底部悬空,给楼身以腾空之势。这种结构,利用了杠杆原理,用腰梁外端挑成和平座矮柱支撑的方法承托楼檐,使廊柱稳固在梁架结构当中,成为中国古建筑一绝——悬梁吊柱。

步移景异,步步有景。伫立祖庙飞龙景观前,仰望牌坊上方飞龙及春秋楼景致,你会惊叹万世人极关公的辉煌人生。飞龙所望之处,仿佛关公魂归故里后,回眸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漫漫征程和气吞万里、鼓角争鸣的烽火岁月。白天征战,黄沙滚滚;夜读春秋,不忘自省。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过往,与关公读春秋的寓意,构成了立体丰厚多元的关公文化内核。关公忠义仁勇廉孝节礼正是从尊崇正统的这部鲁国史书《春秋》中汲取的养分。关公与孔子神交之后,竟成就了华夏历史上一文一武的精神象征和文化指代。 

解州关帝祖庙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整座庙宇占地330亩,以其居于关圣故里,且为全国最早的关庙而闻名遐迩,是国内外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规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祖、武庙之冠”。1988年,关帝祖庙被评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的主庙区建筑,大部分为明、清两代实物,采用的是我国宫廷建筑中特有的中轴对称式布局。端门前四龙壁显示了关公生前为臣、殁后封帝的特殊身份。门前交叉斜竖着三根铁柱(铸造于清雍正五年),名叫“梐枑”,俗称“门档”“挡众”,提醒人们,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康熙皇帝途经解州时,亲临祖庙拜谒关帝,并留下御笔楷书“义炳乾坤”金匾一方。乾隆帝为纪念这块匾额,将“八卦楼”改名为御书楼。

极目骋怀 意追高远

(鹳楼极目——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因诗《登鹳雀楼》闻名古今,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历来就是登高胜地,立晋望秦,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朝望日出东山,夕赏红霞满天。人生欲要更上层楼,必登运城鹳雀楼。

登高望远且给人注入无限追求想象力和原动力的地标,恐怕非鹳雀楼莫属。

那年那月这一天,大唐才俊王之涣来到蒲州鹳雀楼。他抬眼遥望如黛远山,侧耳倾听脚下黄河涛声,他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震撼了!一会儿,西边天际,一轮白日映射出表里山河的轮廓,勾勒出一幅河关胜概粗犷肌理的剪影。波涛汹涌的黄河在不远处折而向东,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年少气盛,胸中万丈豪情的王之涣,热血奔涌,豪气干云,“便引诗情到云霄”。他心中深藏的求取更高境界、开拓创新、昂扬奋发的秉性,以及渴望早日展露雄才大略的理想,狂傲地显露了出来。他要把人生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视野空间,就要高瞻远瞩,就要挣脱既有的思维框架和局限。

眼前宏伟壮阔的山川气象及蕴藏心底的奋进抱负,被他融为家国一体的浓烈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把自身奋斗目标与盛唐时代进程高度契合……

同样是游历山水作品,这首诗笔力扛鼎,气势磅礴,洋溢着勃勃生机,彰显意气,标耸高格,读后令人心气浩荡,倍受鼓舞。同样眺山观水,他一跃而过,没有关注脚下黄河沙洲一丛一丛不停摇曳的千年蒹葭,更没有想象近在咫尺的“在水一方”的佳人情境,而是以盛唐时代青年诗人应有的襟怀,从内心迸发出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文人气度。当时的王之涣,根本想象不到,他的这次偶游,成就了这座楼。楼因诗名,人因楼名,人与楼合二为一,终成中华诗歌史上气势雄浑豪迈、意境阔大壮远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蕴含着登高望远的哲理,也铸就了王之涣宏阔的诗意人生。

鹳雀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71年),是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建造的一座军事戍楼,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约至唐代宗大历(公元766年至778年)年间,该楼风景幽绝,已成为“独立于黄河中洲的历代胜揽”。所以,在唐时期许许多多的文人诗人登临赋诗,尤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独特的诗歌文化、黄河文化、名楼文化等文化价值,让鹳雀楼有着鲜明的特色。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峰,鹳雀楼则是唐代诗歌的标志之一。经过千年演绎,鹳雀楼成为诗歌重要的文学意象和建筑载体,作为蒲州风物的地标和中原文化的寄托,以一种独特的符号媒介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鹳雀楼依托黄河文化大背景,以鹳雀楼主体为核心,以蒲州古城为参照物,以王之涣的诗为主题灵魂,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随着黄河滩地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让来人登临的已不再是一座鹳雀楼,而是感受人生一种新的境界,不断朝着真善美的极境追求不息。

如今,从历史中走来的鹳雀楼,以更加清远高拔的姿态走到大众面前。

舜柏森森 德风蔚然

(舜柏薰风——舜帝陵)

千年舜帝陵,古柏弘德孝。舜帝陵位于盐湖区鸣条岗,建筑规整,绿树成荫,各组建筑间有古老的柏树群,呈现形态各异的奇妙景象,有自然成形的“龙柏”,有相依相偎生长的“夫妻柏”,有老带小、小扶老的“子孙柏”。古树自然对应,演绎了舜帝“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精神。

“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凡所以护帝陵,表圣迹也……倘于陵后一岁一植,至今当成四千余树。乃昔也葱郁,今也萧疏。”清人杜居实写的《鸣条古柏录存》,翔实记录了这些古柏与千古舜陵的相生相随,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鸣条舜帝陵确实为禹时所修。因陵建成后,自禹夏以来,人们敬仰舜德,祭祖者络绎不绝,陵墓前香火鼎盛。现代科技碳-14的测算,也印证了此前典籍中的记录年代,这些契合,体现了舜帝陵古柏的史迹绵长和地脉祥厚。尤其是神道两旁,曾有数十株古柏,可惜,多数被伐。今仅存的两株,隔神道缠绵相挽,树枝交接,形成天然的神门。更令人惊奇的是,柏树枝干枯萎,但从枯干的柏树中心又长出新枝,且枝叶葱郁,宛若龙形,人们俗称新柏抱古柏,也有称夫妻柏。该古柏尚需四五人合抱,加上相传是禹为纪念舜所亲植,故称龙柏。

苍郁的古柏,虬劲挺拔,风骨凛然。高耸入云端的树顶及冠盖四方的枝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风雨摇曳,发出呢喃的回响,何尝不是这位华夏人文始祖的千年呓语。仰望古柏,俨然置身历史长河,不由得追怀远古,思接千载,不由得肃穆感慨。华夏民族,史迹绵绵,就近抚摸,更生感怀。历经数千年岁月剥蚀,风化成这般龙钟老态,但古柏躯干将朽不朽,千百年来仍荫庇大地,且一代一代轮回,生生不已。

为传承和发扬舜帝“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舜帝公园、盐湖区博物馆、舜帝陵庙三部分,景区内陵庙宏伟,风景如画,是华夏儿女寻根问祖、观光休闲的人文圣地。

舜帝陵与庙是建在一起的,约有400亩,是舜帝陵景区的主要建筑,由外城、陵园和皇城组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的帝王陵庙都是前庙后陵,而这里前陵后庙的布局在全国十分罕见。山门是舜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上悬着“有虞帝舜陵”匾额,两侧刻有“孝祖”“德圣”4个大字。司马迁曾经在《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说完美道德的养成是从舜帝开始的,所以舜帝被称为德圣、孝祖。陵园中轴线上坐落着月台、献殿、享厅和舜帝陵冢。享厅内西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碑名《鸣条舜陵考略》,碑文考证严谨,论述精详,是后人研究舜陵历史的重要史料。

戏台正对面是皇城献殿,檐前额匾“浚哲文明”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后方额匾“恭已南面”是宋真宗皇帝题写。献殿之后即为正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明初重修时基本保持了元代的结构和风格。

面对穆穆陵寝,森森古柏,让我们再次敬诵《周颂》“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朝元精构 艺传百世

(永乐朝元——永乐宫)

当时崇吕祖,画壁今犹全。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瑰宝之一。三清殿中的《朝元图》气势最为磅礴,这幅壁画展现了道教290位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画面构图宏伟,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人物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代表着元代道教壁画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人物画。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继敦煌之后最重大的壁画发现。其不仅以更大的面积震撼人心,引人入胜,更以其流畅灵动的线条、饱满瑰丽的色彩、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驰名中外。

《朝元图》堪称永乐宫壁画中最具代表的经典之作。在永乐宫最重要的建筑——无极殿(也称三清殿)中,因系描绘诸神朝拜道教最高之神——元始天尊的场面,故称其为《朝元图》。该图大气磅礴,气势恢宏。400平方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些高度在两米以上的近300位道教神仙,文官风度谦谦,武将骁勇骠悍,玉女娴静婀娜。人物服饰富于变化,线条圆润流畅,精美绝伦,代表了中国古代寺庙壁画的最高成就。在技法上,《朝元图》用传统的“重彩勾填”画法,以石青、石绿为主色,浑厚古雅。衣冠和宝盖部分,大量运用传统特技“沥粉贴金”法,使主体物更为突出、精致。画家们以豪放而洒脱的线描、绚丽协调的敷彩和匠心独运的章法布局,使画面产生了特殊的气氛和效果。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朝元图》很像传为宋代道释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所以,从艺术师承关系上讲,被历代民间画工尊为画圣的唐代宗教画家吴道子当是永乐宫壁画艺术渊源的鼻祖。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惊人的艺术细节:玉女衣纹飞舞,身上的装饰仿佛仍在叮咚作响,4米多长的飘带,自然垂落,一气呵成,再仔细辨认,却找不出断笔的地方;帝王才能佩戴的冕旒上,金线勾勒的装饰,熠熠生辉;手持的香炉,全用沥粉装饰,贴满金箔。历经700年岁月剥蚀仍光鲜如新;满墙神仙神态平和自若,淡定从容间彰显雍容气质。郑振铎先生评价《朝元图》时说,“大规模的汉官威仪展览,大组织人物画的汇集”。

《朝元图》壁画虽是画神,实为画人,整个天神地祇的行列实际上以封建社会朝拜仪仗的场景为依据,人物之间相互对比、衬托,形成了统一而富有变化、协调而又丰富的一个巨幅群体肖像画。整个三清殿的壁画金碧辉煌,同梁架上精美的木雕、彩绘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富有旋律、和谐统一的整体。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为奉祀“八仙”中的吕洞宾而建,因位于永乐镇,后人也称之为“永乐宫”,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宫观,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1956年三门峡水库建设时,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存,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永乐宫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龙泉村,这是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壮举。永乐宫整体布局是按照宫廷建筑形式设计完成的,整体建筑气势雄浑、布局疏朗,在长约500米的中轴线上,依次保存着明代山门、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5座建筑。四殿均采用元代建筑典型的减柱和移柱做法,内墙满绘精美壁画,也是我国现存元代建筑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元代宫式建筑群。

蟾鸣声声 情动天下

(普救蟾声——普救寺)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因此蜚声中外。寺内的舍利塔,因《西厢记》盛名,被称为莺莺塔。该塔结构奇特,有回音效应。在塔侧以石叩地,塔上反射的回音清脆悦耳,声似蛙鸣。“普救蟾声”为永济古八景之一,游客到此,争先塔下击石,体验回音之妙。

一曲绮丽经典的爱情故事,让人们记住了普救寺,同样,令人感觉奇妙的还有这里的金蟾回音。普救寺的标志舍利塔,也因见证了西厢才子佳人的委婉、缠绵的情缘,而被称作莺莺塔。自从西厢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后,原本的名字“舍利塔”就只存放在典藏里了,人们更愿称其为莺莺塔,好像只有这么叫才有故事。建筑设计上的工巧与文学艺术的浪漫一旦戏剧性相遇,便产生了更加奇妙的传播效应。

流连在莺莺塔四周,击石、击掌,便会听到从塔顶传来“咯呱……咯呱……”的回声,声若蟾鸣,声声悦耳。数百年以来,这一奇妙的回声效应,成为闻名遐迩的一大奇观。前多年,国外有媒体曾把这一景观和匈牙利索尔诺克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誉为世界六大奇塔。在我国,游人更多地将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磴琴声,并称为四大回音古建筑。

莺莺塔的声学效应,是十三层塔檐在建造时采用了密实的砖泥,这样的构造对周边传来的声波吸收少、回声强,加上十三层塔檐独特的凹弧形造型,对声音有了一个汇集、回收作用。十三层塔檐分别接收的声波,同时向塔下汇集,增强了原来的声响,游人便听到了放大的声响。这就是建筑上的回声原理。专家曾做过多次测试,试验表明,莺莺塔的反射音频谱与声声“蟾鸣”的声音频谱基本相似。

如今,在塔院西面的“青蛙台”,便是体验蟾鸣的最佳处,你有兴趣游览普救寺时,除了沉浸西厢佳人才子的美丽邂逅情境外,最好亲手击掌、击石,聆听一声从大唐盛世穿越而来的“普救蟾鸣”。

新修复的普救寺占地145亩,根据布局分为东、中、西三道轴线,每个轴线一种建筑风格,西轴多为仿唐建筑,中轴为宋金形制,东轴为明清风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普救寺中间巍然耸立的莺莺塔,即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在西厢房的右侧,有一块金代石碣,是“镇寺之宝”。这个石碣是修建普救寺时出土的,是迄今为止《西厢记》出土的唯一实物佐证。

玉柱有幸 云霞共举

(玉柱霞举——五老峰)

南有道家五老峰,北有佛家五台山。永济胜景五老峰,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的传说而得名。五老峰由五座高峰组成,松涛云海、流泉飞瀑、奇峰怪石,一步一景,变化万千。主峰玉柱峰,壁立千仞,常年云雾缭绕,峰顶如同被彩霞托举,宛若人间仙境。

“五老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举,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这是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五老峰的描写。清代河东籍诗人王含光,也曾经以“一峰一朵玉芙蓉”来盛赞家乡五老峰的绚丽景象。

置身五老峰山间,举目仰望,那座直插云天的山峰就是玉柱峰,它的海拔为1809.3米,宛若一棵巨大的石笋拔地而起,四面如削,高达万仞,擎天而起,故名玉柱峰。徜徉其中,四季各有景色:春日,五老峰万物复苏,迎春花开,风谐水静,一派生机盎然的烂漫景色;夏日,满山绿荫掩映,郁郁葱葱,鼠鸟欢鸣,啁啾悦耳,充溢蓬勃之象;秋日,红叶剔透,层林尽染,丰富的色调覆盖在山峦的浅表层,刻画出一幅瑰丽的奇景,毕见山水风韵;冬日,亭台楼阁,披霜挂雪,织就一幅壮观的北国风光长卷,展现大山骨气。更令人神往的是,在攀登擎天玉柱的过程中,自身犹如被云霞托举一般,超然出世、飘飘欲仙,一种“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曼妙体验,让你终生难忘。

在古时,当地庙会时,人们都争先恐后攀登玉柱峰。站在峰顶,俯瞰四下,一幅波澜壮阔的山峦奇景,会像长卷一样徐徐展开:有山外青山,群峰攒簇;有滔滔云海,水雾缭绕;有苍茫峰脉,岚光蓊郁;有惊天松涛组合成“岩岫笼云树笼烟”的迷人画卷。晴天游五老峰,穿行浓荫里,密林间透射过来的阳光,一地斑斓,满目青翠。阴雨天,溪水欢唱,玲珑雨滴亲吻面颊,洗心涤腑,吐故纳新,你会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东南13公里的中条山上,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就开始出现道教活动,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把五老峰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氏发明创造了揭示天地万物互变的图符卦说——《河图》,大禹治水又发现了《洛书》,周文王依据《河图》《洛书》编出了《易经》。而在周文王之前,为了把中华民族的壮丽瑰宝《河图》《洛书》传给后世,古代的道家以五人为体系,携《河图》《洛书》隐居山中,研卦修行,传经布道,才使易学文化得以正传后世。这些传道之人常常以五位老圣人的形象出现在山间,人们便尊称此山为五老山。厚重绚丽的历史传说,形成了五老山“厚重的道教文化底蕴”。

景区面积有200平方公里,主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在玉柱峰周围,历史上被仙家和游人冠名的美丽山峰有36座。这36座山峰,聚集簇拥,组成了山势壮丽、群峰竞秀的山岳景观。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旅游,你不仅能够领略到山西南部这个最著名的道教名山“东华岳”的文化魅力,也能感受到国家森林公园天然大氧仓的清新与活力,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壮美和神奇。

一粒星火 万年文明

(西侯圣火——西侯度)

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圣火就在这里采集。如今的西侯度遗址被开辟为圣火公园。这里有一座设计感极强的主体空间建筑,采用“一线天”的形式引入阳光,融历史沧桑感和现代设计感为一体,成为游客追捧的时尚打卡地。

与遥远的先民对话,与辉煌的史迹相遇。

2020年,法国《人类学》杂志刊登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西侯度的石制品,新测定为243万年前。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明的源头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挖掘、确定了西侯度考古中发现的烧过的动物骨骸,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以前,史学界把西侯度人称为“人类烹调之祖”。专家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论证,最终确定西侯度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用火最早的遗址之一。人工取火,被认为是人类起源及文明产生的关键环节。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演进,正是在一粒一粒星火的照耀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并始终与火、与光明结伴而行,如影相随。围绕火堆,人类为自己开辟了独立而广阔的生存空间,告别了与麋鹿共处的蛮荒时代。人工取火的发明,把生食变成熟食,人类自此告别茹毛饮血时代,并凭借增强后的体质正式向文明进程迈进,也为后来农业史上耕作制度的鼻祖——刀耕火种的发明,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今,沿着景区台阶一路向上,迈过180级台阶,就到了圣火广场。这样的设计呼应着180万年前人类进化文明衍生至今的漫漫长路。圣火广场分为“火的发现”“火的礼仪”“火的驯服”3个部分,完成火之发现到文明启程的宏大叙事。整体建筑遵循本土的地形、地貌特点,以仿黄土墙的建筑材料,用原始、神秘、粗犷的场景设计,将圣火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一线天”的设计是神来之笔,自然形状的山洞被有强大人工痕迹的“一线天”打破,抬头往上看,建筑中的缝隙与阳光交相呼应,这开天辟地的一条线,成为文明的宣言。

西侯度遗址发现于1959年10月,1960年被贾兰坡、王建等考古专家确认为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地点。经过1961年、1962年两个年度的发掘,考古队在此发现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除了人工打制的各种古老石器外,最重要的是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一些颜色呈黑、灰、灰绿色的化石标本,大多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和马牙,经过研究化验为烧骨。这些烧骨就是人类用火的证据。火让人类从原始蒙昧过渡到文明智慧,西侯度遗址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在保护西侯度遗址的前提下,为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品质,遗址上建了一座圣火公园。2019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西侯度遗址进行圣火采集仪式。取圣火的时刻,正是太阳光角度与“一线天”重合的时刻。现代体育之火承继人类文明古老之火,石火电光之间,西侯度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