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为何钟情于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9-02

□仇士鹏

古人之所以钟情于蝉,用它作为典型意象去抒情和言志,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受限于观察手段的不足,古人一直认为蝉饮而不食,喝露珠就能生存,和屈原笔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行为高度一致,这符合了文人对清心寡欲、清廉自守的高洁品格的想象,所以把蝉幻化为高洁品格的君子象征。曹植说它“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褚沄说它“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最知名的当属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鸣之所以能传得很远,不是因为风托着声音跑,而是蝉站的位置足够高;联想到自己,之所以能声名远扬,不是因为阿谀奉承,借着东风攀上了高位,而是因为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出众,具有君子般的人格魅力。“自”是一份理所应当的自信,也是一份不卑不亢的自傲。

陆云在《寒蝉赋》中对蝉的君子品行做了最详尽的分析。“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他认为,蝉的头上有触须,如同文人有冠缨,象征着斯文、具有文化修养;蝉食用的是风与露,是天地间纯净的事物,象征着清高脱俗的品性;蝉不吃粮食谷物,不会染指民脂民膏,象征着廉洁的品行;蝉不住在屋子里,而是露天生活,栖息在树干上,象征着节俭的优良传统;蝉每到夏天就开始鸣叫,成为人们记录、辨别时令的物候,象征着它守信、不失约的美德。如果人拥有了蝉的这五种品德,既可以独善其身,又可以兼济天下,所以他盛赞蝉是至德之虫。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