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黄河岸畔新农人 奏响乡村振兴曲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8-10

□记者 杜磊 薛丽娟  摄影记者 茹雅

口述人 历山村原党支部书记 郝建民 历山村莲藕种植户 梁永红 农机手 郝建设

“家门口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望无垠的荷塘

  采访车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疾驰,经过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依托黄河滩地开发的成千上万亩荷塘一望无垠。

时值晌午,骄阳似火,莲藕种植户梁永红开着工具车,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通往滩地的岔口拐下,顺着小路直奔黄河滩,前往他的500亩莲池。

1972年生人的梁永红皮肤黝黑,若不是他早早透露了年龄,真想不到他才50岁。从他说到莲藕种植的精神头上看得出,这几年在黄河边种莲藕的效益可观,他美在心里,笑在脸上。

“黄河滩是个好地方,天生就是适合种莲藕的宝地,种出的莲藕品质极高。今年是我种莲藕的第三年,500多亩地刨去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平均每年落100多万元。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梁永红说。

近几年,靠着种莲藕,梁永红买了两辆轿车,同时也带动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在农村,只要人够勤快、肯吃苦,没有富不了的。

别看这几年享了黄河的福,早前梁永红守着黄河吃的苦可是不少。

“我在黄河滩养过鱼,种过小麦、玉米。一场大水过来,全部被冲得没了影,后来好多年一亩地租金50块钱都没人敢种。直到前些年偶然发现在黄河滩种莲藕是最适合的,大水过来基本不影响,上游裹挟下来的泥沙含有大量有机质,反而让莲藕长势更好。”

“黄河莲藕之所以好吃,原因就在于黄河水质的不断改善,污染少了,水中的营养物质越来越丰富,生长在这里的莲藕,吸收着充足的营养,成熟之后藕体鲜嫩、味道清香、口感脆甜。”

目前即将进入莲藕收获时节,播撒肥料的无人机在荷塘上空抓紧作业,准备迎接黄河滩上最繁忙的季节。“现在,种地也要和科技接轨,无人机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人力成本。”梁永红指着远处正在施肥的无人机介绍。

近几年,眼看种莲藕能挣钱,附近老百姓也积极加入莲藕种植大军。

规模带来的集聚效应也不断显现,芮城黄河莲藕逐渐成了气候,自然吸引了市场的关注。近年来,每到收获季节,客商络绎不绝,围绕莲藕的各种产品也不断升级,有做包装小食品的,有做藕粉加工的,带动产业链不断延伸。

“芮城莲藕品质高,市场价格也好,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据业内保守估计,3年内四川市场每年仍有1亿公斤缺口。”面对市场反应的持续向好,梁永红对莲藕产业前景充满信心,计划明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干农业是一个很幸福的工作”

村里的农机手和他的新型农机设备

穿过永乐镇历山村干净整洁的巷道,今年已经68岁的郝建设正在修理停在家门口的“巨无霸”东方红拖拉机。老伴李条条在旁边又是递扳手,又是送零件,一顿操作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门前,旋耕机、四铧犁等各种农机设备一应俱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小型农机仓库。

“这几年,沾了国家农机补贴的光,换个大家伙下来优惠不少。”干了40多年农机手的郝建设去年新购置了一台大马力拖拉机,靠它继续在田间地头“征战”。“我这个年龄搞农业机械,真的是凭热爱,干了一辈子了,根本闲不下来。”

按郝建设的话说,他靠着黄河,干的是黄河的活,吃的是黄河的饭,对黄河的情说不完,就连他的微信名都是“中国梦·黄河魂”。

多年来,凭着实干、讲信誉,郝建设不仅在当地农机圈里小有名气,周边几个县、市种植大户请他收麦、犁地、播种、挖药材的电话也总是接连不断,农忙时还需要提前跟他预约。

几十年的农机生涯,郝建设在临猗、永济等地都留下了足迹。如今,他对当年“征战”黄河滩的日子仍记忆犹新。

“20年前,我们开了13辆拖拉机,组队到陕西合阳、韩城开垦黄河滩地。当时一出去,多则40天,少则1个月,吃住都在黄河滩上,白天开拖拉机旋地开荒,晚上就住在帐篷里。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每天都很有成就感,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跟以前相比,现在农民这个职业已经大大不同了,如今搞农业不仅收入不低,使用无人机、大型农业机械也成为日常,从事农业正成为一个很幸福的工作。”

“希望未来的高科技农业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用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农民看到希望。”郝建设说,他还要再干5年,要把从事农业的信心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欢迎来历山村旅游做客”


无人机给莲藕施肥

“现在村里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所到之处令人赏心悦目。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如糖似蜜、幸福满满,欢迎各位朋友来历山村旅游做客……”

郝建民,这位在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干了16年的老党支部书记,说起历山村总是滔滔不绝,村里一草一木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我是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黄河娃,可以说每天睡觉都能听到黄河波涛汹涌的声浪,真是像歌里唱得那样‘黄河在咆哮’。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还经常在黄河里游泳,当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

在河滩捡螃蟹、捉鱼、玩泥巴的过往,承载了郝建民童年的快乐和青春的记忆,但黄河泛滥庄稼颗粒无收的场面也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人常说‘河滩种田,娘家攒钱’,意思是不靠谱。以前人多地少,大家不惜劳力开垦河滩地,就为了多收点粮食,但夏季遇到上游发大水,庄稼就全完了。”

“如今,黄河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老百姓靠着黄河发财致富,真正享了黄河母亲的福。尤其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后,大大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自驾游的外地游客多了,村里的农产品、土特产销路有了,直接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郝建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十几年来,历山村年年都在变,由以前有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省级卫生村,通村路由沙尘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笔直的水泥路。如今的历山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两侧全部实现绿化美化,就连沟沟坎坎上也架起了公路桥,实现了无障碍交通。

走进历山村村委会古香古色的大门,上书“聚贤阁”3个大字,让人不禁感慨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气魄。院内是历山村新建的集娱乐、休闲、商贸于一体的休闲广场,旁边还建有农家书屋、宣传文化室等16间村民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里“优秀自然村”“先进单位”……一面面亮闪闪的荣誉奖牌挂满墙壁。

“历山村之前以种小麦、玉米为主,现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花椒产业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出产的‘大红袍’花椒远近闻名,带动老百姓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以前村里老百姓家里买辆摩托车就很阔气了,现在有辆小轿车也很平常。”郝建民自豪地说。

现在正是花椒丰收的季节,漫步在历山村,远远便闻到阵阵花椒的清香。村民满载花椒的三轮车在巷道里来来往往,广场上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丰收的喜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