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黄河边一定会更美”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03

□记者 韩立 范楚乔  摄影 记者 茹雅 

口述人 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移民新区 陈孝云 运城学院教师 潘志国

“根本想不到庙前现在能变得这么美,我真真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近日,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移民新区,83岁的老党员陈孝云激动地说。

汾河入黄处的庙前“新村”与“老村”

庙前村东依峨嵋岭,西临滔滔黄河,隔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闻名华夏的后土祠就坐落在村北。

陈孝云说,黄河哺育了庙前村祖祖辈辈,庙前人也受尽了黄河泛滥的苦头,在他的记忆中就有多次受灾,但故土难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前村修堤建坝,组织搬迁,这才使得庙前人过上了安定生活。他们平整荒沟、打水井,克服了耕地少、资源匮乏等困难。

住进庙前村移民新区的陈孝云

“那时候村里的水浇地很少,大部分是旱地,收成不稳定。庙前人凭着敢闯敢干的劲头,外出经商、勤劳致富,逐渐过上了好日子。”陈孝云说。

作为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近年来,庙前村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规划了108套移民新居,已建成85户;新区巷道整齐划一,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后土祠景区的建设,使庙前村的知名度更高了,交通也更为便利,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

陈孝云说:“以前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一土到顶,老话讲‘窗台齐砖,就是好房’,现在住到新房里,心情更加舒畅。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什么都表达不了我的心情!”

一辈子住在黄河边,老陈的心也一直牵挂着“母亲河”。之前住在老屋时,他每天在黄河边锻炼、休闲,现在搬到了新区,他隔三差五还要走着去转转,有时还坐上电动车顺着沿黄公路到处看看。

从庙前新村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望河台。登台远眺,汾河、黄河交汇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秋风楼巍然屹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旷达深远的意境令人留恋。

“现在路边有不少修复工程正在推进,我心里很高兴。以后,黄河边一定会更美,庙前村人的生活就更幸福啦。”陈孝云说,“我村就在黄河边,欢迎你们常来。”

盛夏时节,沿黄公路两侧风景优美,即使大中午也有人驱车前来观景。采访途中,记者偶遇了回乡探亲的运城学院教师潘志国。

“这次我专门走的沿黄公路,想带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黄河沿线的美丽风光,让他们在与故乡的接触中感受黄河的美,增加对故乡的热爱。”他说。

潘志国和孩子在赏荷

距离潘志国的家乡荣河镇金井村不远的一处观景台正在修建中。观景台两旁的万亩荷塘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景象让一家人流连忘返。

作为黄河岸边长大的人,潘志国每次回乡,都会到黄河边看看。“过去村子里耕地少,生活苦。但黄河儿女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都在,他们在家辛勤耕耘,外出打工经商,硬是奋斗出了一番景象,生活越来越好。”他说,“现在,家乡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看到沿线的美景,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家住黄河边,非常骄傲。”

青山绿水生金银,生态修复利长远。不光潘志国家附近的观景台正在紧张施工,顺着沿黄公路驶过,各类生态修复工程都在进行中。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不仅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还分布着多个人文景点。“北辛舍利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近年来,北辛舍利塔生态得到修复,景区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宣传,周围建设了观景台、栈道、花海,周边综合生态环境也提质不少。”荣河镇兴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友栋说。

兴和村是新合并的村子,经过搬迁、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得到了新的发展。现在,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住房更安全、舒适,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更现代化。“不断有游客来舍利塔观光,村子的知名度更高了,滩地西瓜等经济作物的销路也更广了,我们村正朝着文旅农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贾友栋说。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着力构建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打造旅游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开放长廊、富民长廊“五条长廊”,全方位高质量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建设,大大提高了沿线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万荣段规划总里程90.36公里,包括主线和支线,总投资7.22亿元。公路沿线建设了停车场、驿站,北辛舍利塔观景台、黄河文化湿地公园观景台(望河台)、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芦苇荡、万亩荷塘等均已面向游客开放。

黄汾交汇,盛景壮观;后土祠周边,万荣人与黄河相伴相依共欢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