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代的碎银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03

温翟

在很多影视剧以及“古典名著”中的“买买买”桥段里,“用碎银子”是个常见景象。

为什么要用“碎银子”呢?主要还是交易方便。在我国古代的各类货币中,白银本就是非常“年轻”的一种。明朝以前,我国境内的白银十分稀少,宋朝每年的白银收入最高不过八十万两,流通不起来。

明朝中期起,随着对外贸易的火热发展,巨量的白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涌入中国,我国境内的“白银流通”才火爆起来。单是在明朝的最后100年里,仅日本一地就有7500吨白银流入中国。同一时期的美洲银矿产出的白银,至少有一半进入中国。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康雍年间,造访我国东南沿海的外国船舶,几乎都是满载白银靠岸。这“足量”白银,也从明朝隆庆年间起以官方规定“银钱兼使”的方式“晋级”为法定货币。

虽然白银合法了,但用起来却很麻烦。我国古代的官方白银货币往往都是“银锭”,即民间俗称的“银元宝”,式样往往只有“十两”“二十两”“五十两”等几种,用的时候需要“剪”成碎银子。明清年间,人们日常出门除了带银子外,还要带剪子与戥子,剪子用来“剪”银子,戥子则用来称重。日常交易时的一块块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老年生活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