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法医秦明这十年:法医的价值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24

□沈杰群

出版“法医秦明”“守夜者”等系列小说,作品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秦明身上积攒的标签越来越多:法医师、作家、编剧……然而,秦明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爱讲故事的普通法医。

只要秦明一直把故事讲下去,活在他笔下的那个“秦明”,也会在纸页间和荧屏上拥有越来越丰富的人生。

日前,由优酷、阿里影业出品,金盾影视联合出品的悬疑剧《法医秦明之读心者》播出。这部剧讲述了初入职场的研究生秦明为了调查母亲遇害的谜团,只身来到母亲的老家龙番市,四处探访时意外被卷入一宗凶杀案。在一个个案件推理过程中,秦明从青涩变得成熟起来,并以过硬的专业实力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尊重,也逐渐接近一切背后的真相。

《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与以往作品不同的一点是,该剧主要围绕刚毕业的年轻秦明而展开,角色身上兼具初入社会的青涩感和为人处世的高冷孤傲。

现实生活中,那一年刚入职场的秦明经历了什么?

秦明说,他初入职场的标签应该是“一脸懵”。“我大学时就利用寒暑假到公安局跟着法医见习了,我参与解剖第一具尸体的时候才18岁,可以说挺懵的”。

第一次参与尸体解剖时,秦明上大一,而死者是他相熟的同龄人。“当时全身都是麻木的,大脑一片空白。老师说:‘你能坚持吗?你要是不能坚持的话,你就回去。’我说,我必须得坚持,因为我跨不过这个坎儿,以后就干不了这个职业了”。

深刻感受到法医在一个案件里的作用后,秦明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好法医的理想。

20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尸语者》,创作初衷是源于“委屈”。当时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职业,因此会对法医产生误解。另外,写作能破除那些洗脑、带节奏的谣言。

在小说中,秦明努力把晦涩难懂的法医学知识用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尸斑和损伤的区别”“自杀能不能碎尸”“身上十几刀能不能是自杀”……“对于很多热点舆情事件,具备这些法医学知识,就能轻易识破谣言。”秦明说。

秦明提到,《尸语者》是他本人经历的故事,而后来“法医秦明”系列里的“秦明”则不能完全代表他自己,“在这个角色里注入了更多战友们身上的闪光点”。


问:今年是“法医秦明”系列出版十周年,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创作初衷么?

秦明:《尸语者》是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其实源于“委屈”。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法医这样一份付出多、回报少的神圣工作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才对。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都不了解法医,都觉得很神秘,甚至还有人问我:“你是法医,是不是在火葬场上班?”不愿意跟我们握手、同桌吃饭的人很多。

所以我刚开始写作是源于“委屈”,就觉得我是不是可以尝试让大多数人看待法医职业的眼神,从偏见变成崇敬?因此才开始写作,让更多人去了解、理解、关注法医这个职业。同时,也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件让大家提升一些对谣言的免疫力。

问:《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中法医被称为“读心者”,是死者的倾诉对象,你怎样看待这个形容?

秦明:无论是原著《尸语者》,还是这部改编的影视剧《法医秦明之读心者》,说白了,都体现出了法医的职业价值——就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守护生命尊严的最后关卡。这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自己提炼出的一个价值观。无论用什么样的名字、形式去表达对这个职业的叙述,只要能够体现出这个职业价值观,我就认可。

问:“法医秦明”IP塑造了很多个“秦明”,这个人物的变和不变分别是什么?

秦明:“法医秦明”的IP有多个不同的呈现方式,这个也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我觉得每一个团队都有每个团队的创作想法,只要是认真的想法,我们都应该尊重。

如果要说变量,那人物的外形、性格、处事方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法医的价值观。能够让法医这个职业被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我的初衷。不过不管是哪一部“法医秦明”,剧里的“秦明”都不是我,而是法医的集合体,他是我把诸多法医身上闪光点集合在一起的虚拟人物。

问:希望通过书写一个个案件给观众传递什么?

秦明:我想传递弃恶从善的观念。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宽容的胸怀。我希望能够让善良的人提高警惕,让怀恶的人放下屠刀。 (《中国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