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虞乡地名沿革及风物考

来源:发布者:□张全義时间:2022-04-29

四门八桥水围城 倒座衙门小开封

虞乡地名沿革及风物考


“虞乡”历世之久远矣,考虞乡旧志:上古虞幕封国著为先贤圣境。春秋名曰“解梁”。汉、魏、晋名曰解县。北魏名曰安定。西魏名曰“南解”。北周名曰“绥化”。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绥化”为“虞乡”。此为虞乡县名之始。元朝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并入临晋县,虞乡改县为镇。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复置虞乡县,民国依旧。1947年9月,与永济县合并称永虞县。1950年4月永虞分置,复设虞乡县。1954年与解县合并,称解虞县。1957年归运城县,虞乡为“东风人民公社”“虞乡人民公社”。1961年永济从运城分出,复置为永济县,虞乡归永济改为镇至今。

古虞乡城建有城墙,绕城一圈四里零三十一步,墙高两丈,上有砖垛,下宽丈八,上宽九尺,墙外有城壕丈余宽、深。城内西有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东有泰山庙,北有文庙,县衙署门朝北是全国罕见的“倒座衙门”。城中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四爷庙,庙虽小,但却是虞乡的魂,里面供奉的是“尧、舜、禹、汤”四位上古圣贤。城内分四坊,东门“长善坊”、西门“和義坊”、南门“嘉会坊”、北门“正固坊”。城外有四坛,东曰“先农坛”、西曰“社稷坛”、北曰“励坛”、南曰“天坛”。

城东、西、南、北建有城门。城门名字各有千秋,东曰“崇德门”、西曰“报功门”、北曰“迎恩门”、南曰“开化门”。两道水环绕小城,俗有“四门八桥水围城,倒座衙门小开封”之美称。

虞乡城小可用一顺口溜概述:“东门跌一跤,西门拾帽瓢。”虞乡城虽小,但它是远近闻名的“城”,周边一二十里的人们但凡去“虞乡”,都说到“城”去……这个“城”的称谓估计就是公元561年改绥化为虞乡一直延续至今的。

在虞乡,不得不提的还有名吃——扯面。

“扯面”顾名思义就是把面片从中间扯开。“扯面”属舶来食品,追根溯源属陕西biangbiang面、传统的陕西裤带面的升级做法。早在民国初年,陕西关中人老王在“虞乡”城西头城隍庙门前摆摊叫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虞乡四爷庙最西边的“小食部”,还是陕西洛南人老杨在里面卖扯面。后又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虞乡城中出现了一个小面馆“老徐家扯面”,稍往后虞乡小学门口又开了家“张记面食馆”专营扯面。这段时间,“扯面”曾冲击虞乡的“素菜”,成为人与人打赌请吃的“专用名词”,即打赌输了就请吃一碗扯面,两角一碗的“扯面”代替了一角五分一碗的“素菜”。打赌吃“点心”更成了老话。

时过境迁,200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辟了一个新亮点“山西面食”实地操作表演展区,经摄影展组委会多方考察,虞乡“扯面”应邀代表永济参展。追根溯源,时任永济市饮食服务公司负责人张宏民想起他上虞乡高中时常常光顾的“张记面食馆”,经多方打听,找到了面馆经营人张师傅。后又组织专家品尝,老张成为参展扯面表演人员。

作为扯面传承人的老张夫妇,不负众望,代表永济面食走进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虞乡扯面亮相面食展区,引得几十个国家的关注、认可,名声大震。《山西日报》、山西卫视等媒体报道了“虞乡扯面”操作场面,“虞乡扯面”声名远扬。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永济人开的饭店,虞乡扯面都在其中。而在虞乡,大小饭店都有扯面,凡来虞乡的游人也不愁吃不到虞乡扯面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