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承袭道统 贯通文脉 赓续精神 勇立潮头

——写在运城中学恢复建校70周年暨110年华诞之际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4-07

淮兴隆

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运城中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河东书院,曾经是明、清、民国时代河东地区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最高学府和读书人心目中向往的精神高地。

运城中学以人文见长,是享誉三晋、驰名全国的一个教育品牌和文化符号;是河东地区最早的革命圣地与红色摇篮,具有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和革命精神的鲜明特色。

恢复建校70年来,运城中学秉承“知耻力行”的校训,“融五育以并进,合文武而兼长”,弘扬“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筑梦“建设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薪火传承、久久为功,积极培养爱党爱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恢复高考以来,共有3万余名学子从这里升入了大学,170多名英才从这里考入清华、北大。

一、文脉厚重源远流长

据县志记载,河东书院(图①)坐落在今运城市盐湖区大渠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运城旧城西北八里),占地面积69.799亩(其中学田40余亩)。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御史张士隆(安阳人)巡盐河东创建。

据河东书院碑记:“正德甲戌春,御史安阳张子仲修,巡盐河东,官史革愆,商民胥悦。夜读书,昼诲诸河东生,乃从官师之请,作河东书院于路。于是,诸车人、店人、牙人愿献木石及力,诸工师愿献能,诸园薮愿厥植。乃选义士命理,乃筑堵周七十雉,乃作‘先门’三稳南面,北渡石桥。”

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宰相张居正下令尽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将河东书院改为三圣庙,方得免毁。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赵楷将其更名为崇圣馆。万历十六年(1588),御史吴达又将其更名为育才馆。明天启三年(1623)御史李日宣增书屋。

清朝建立后,河东书院曾有修葺:康熙十年(1671)御史布舒熊一洒重修;康熙二十年御史黄斐再修。清末,在变法维新的思潮推动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全国实行学校体系。时任河东道吴匡将河东书院改为河东中学堂,后又改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改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堂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图②)。

图②

1922年,改称山西省立运城中学。

1933年,山西省立运城中学增设高中部,每年仅招收一个高中班。

1934年,改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校长张国瑞),校址在今市区西大渠街道办事处,校园面积200余亩、房屋数百间。

1937年8月,在河东特委阎子祥和嘉康杰同志的领导下,运城中学张映雪、李成儒、王光前等多位同学组建了“大众剧团”,巡回演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1938年,运城沦陷,运城中学被日本侵略者焚毁,学校停办,高中只招至第五班。

1939年7月,山西省立二联中创办于乡宁西庭村,部分学生流亡到乡宁,上了省立二联中。一部分师生流亡到陕西省,入陕西国立七中求学。二联中后几经迁移,仅招高中学生10个班。

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了学校,改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校址在今市区北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院内(校长徐秀岩)。

1947年12月28日,运城解放。一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在西安市山西会馆内组成运城中学(校长张纯义);一部分师生留在运城,与迁来的太岳公立晋南中学学生组成晋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学,在校生达685名。

1948年8月15日,该校更名为公立运城中学(校长卫佐民)。西安解放后,滞留西安的运城中学师生们返回运城,分批进入其他学校任教或求学。

1952年5月1日,为了纪念嘉康杰同志,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校。9月,根据山西省政府的要求,运城专员公署决定恢复“运城中学”建校,定名为山西省运城初级中学,后更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校长乔耀世),校址临时设在今市区南盐池边五铺(原盐化四厂东),当年招生6个班,260余名学生。

1953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经山西省教育厅和运城专署决定,在市区河东街现运城军分区(原运城镇外东北)所在地重建新校园,(图③)征地117亩,按30个班规模施工。学校于当年11月迁往新校,有13个班。

图③

1954年9月,达到21个班,1200名学生。

1956年,开招高中班,当年2个班。

1960年9月11日,经晋南专区教育局批复,原运城中学更名为运城第一中学。

1965年9月,文学巨匠郭沫若来运城视察工作,为运城中学题写了校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运城中学遭受严重冲击。

1970年3月,晋南地区分为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运城军分区进驻运中校园,学校迁到运城东街鼓楼巷原运城师范校址。运城师范则迁往永济虞乡镇。

1980年3月12日,运城中学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2002年,运城中学筹资1.8亿元,在运城东部新区筹建运城中学新校(东校)。学校占地208亩。

2004年暑期,新校建成搬迁。(图④)规模为24轨制的重点高中、8轨制初中,可容纳96个教学班,5600余名学生。

近年来,学校以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主动适应新课改、新考改为主线,加强常规管理,转变育人方式,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图④

物换星移,长河不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代代的运中人危亡中启航、绝境中淬炼,困苦中奋斗、无声中奉献。

1962年,河东书院被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新公布。2015年,设立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河东书院藏书楼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年末,长2.37米、高0.88米、厚0.23米的“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遗碑、当年学校大门上的青石牌匾,已经被运回学校妥善保护。

二、革故维新红色摇篮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河东书院自创建至停办的389年间,英才辈出、桃李天下,革故维新、继往开来。明代兵部侍郎刘敏宽,左都御史曹玉汴,著名书画家王铎,清代两江总督赵德辙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辛亥革命志士李岐山等均于此求学。

河东中学堂(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堂)成立119年以来,传承文脉,屡创佳绩,栋梁辈出,比如,抗日名将傅作义,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冯彦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王迪康,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罗毅,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任景龙,河南省军区政委胡尚礼,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乔启明,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张映雪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省立第二中学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和查封焚烧日货等活动。

1920年1月,校长李林蔚禁止参加爱国运动,擅自开除学生,并诬告而使学生被捕。全国学生联合会为此致电时任山西省省长阎锡山,要求立即开释被拘学生,并令该校长将被开除学生恢复学籍,安排返校上课。

1920年,毕业于省立运城二中、省法政专科学校的王毅哉,先后主编《农情简报》《农民》《童钟》《文艺舞台》等刊物,担任五月剧社领导人。

1925年,中共党员王鸿钧通过同乡乔二甲在此组建了旅运河东青年社,通过李培得发起成立青年读书社,以研究社会科学为名开展革命活动。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发动学生和运城青年一道上街游行示威声援。

1926年,中共山西省委派王鸿钧、崔锄人来运城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运城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成功播下了革命火种。这里是运中人乃至河东人梦想的萌芽、思想的觉醒和远征的发轫,是天际崭露的晨曦。进步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李尔明、李培得等成为河东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

1927年,中共山西省委派郭巨才来运城做党的领导工作,运城中学、省立第二师范联合建立了运城第一个团支部。5月1日,共产党领导运城中学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的口号是:“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

1928年,毕业于山西省立二中、北京世界语学校的李端甫(又李士方),与嘉康杰等人创办中山中学,担任外语教师,以学校为主阵地,进行反帝爱国活动。

1929年,运城中学学生张海潮(又张锐达)组织进步学生开展反对贪官污吏斗争,发动农民赶走夏县四区区长薛某某。

1931年,运城中学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成立的抗日救亡联合会、反帝反战大同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联、社会科学研究会等进步群众组织。

1932年,运城中学学生杨启与同窗好友在校内组建读书会,探讨民族前途,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3年,为了鼓励学生把爱国热情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运城中学国文老师王毅然于暑假在学校大门口两旁书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救国救民救世界,才是好青年”。

随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九一八”游行活动,各校师生联合集会,举行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捣毁了阎锡山在运城开设的“晋太厂”“祥瑞魁”店铺。

同年,在共产党领导下,运城革命教师联盟成立,师生们在今力行中学(原运城中学西校)创办了《晨光》半月刊,宣传马列主义,介绍各地救亡运动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情况。

1934年,国难当头,具有进步思想的张国瑞先生担任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第一任校长,他将“知耻力行”定为运城中学的校训,并用木刻牌匾悬挂于学校大礼堂前。同时,由王毅然、陈楚乔等老师命笔作词,沈植庭老师谱曲,完成了运城中学校歌:“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同学们,同学们,明理知耻,发愤图强,大家要忠勇莫彷徨,负起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山西省运城中学校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讨逆救国委员会”,全校三百余人分为四个大队上街游行。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又利用寒假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进一步唤起了青年及民众的觉醒,为河东抗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山西省运城中学校师生和部分运城进步教师学生举行了悼念大会。

1938年,山西省运城中学校的部分进步师生积极加入相继成立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二、第三分校。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后,近300名运城中学师生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青春之歌。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山西省运城中学校学潮不断,充满救国热情的学生曾把数任阻止学运的校长驱逐离任。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正是因为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才会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的力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运城中学成立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召开时政学习座谈会,全体师生向毛泽东主席寄决心书,原件书信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运城中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先后召开了向“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学习大会、学习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心得交流会、学习“英雄卓娅”座谈会等,还组织师生听赴朝慰问团的报告;经过听报告和学习,青年团员和广大同学纷纷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写了慰问信;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胡亚斌曾收到寄赠,将绣有和平鸽的“慰问袋”完整保存,几经周折终于2018年联系转交回来,现存于校史室的“慰问袋”也成为无比珍贵的爱国主义物证。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代又一代运中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内涵,展现了运中人的赤子情怀。

2017年6月,以河东书院藏书楼为代表性标志物的中共运城支部、河东支部干事会旧址被确立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三、贯通血脉赓续前行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如果说河东书院孕育出运城中学,孕育出了河东第一个党支部,那么,多年以后,运城中学几经波折又迁到了当年与之合建第一个团支部的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迁到了孕育河东书院的运城文庙、运司学所在地,万变不离其宗,一脉相承、文脉贯通,抑或是为了汲取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以及河东红色底蕴根脉。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百年华诞风华正茂。自从1514年河东书院建立,迄今已508年;自从1912年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堂改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现已110周年;自从1922年改称山西省立运城中学以来,今年将恰逢100年华诞。时值恢复建校70周年来临之际,今年运城中学至少双喜临门、甚至三诞同框。

人间正道是沧桑,薪火相传铸辉煌。1985年3月7日,《运城报》刊登42位在外运城中学师生和运城籍的老同志签名关于创办“河东大学”的倡议书,这无疑是当代新乡贤“凤还巢”最早的自发举措。倡议虽然迅速得到了各级、各方的广泛响应与支持,但作为地方性职业专科学校的河东大学,最终还是在成立四年之后即与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地区教育学院实行联合办学,定名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后又升级为地方性综合类的普通本科院校,命名为运城学院。不应该忘却倡议的主要发起人是当年最优秀的国文老师、陕西省委党校原顾问王毅然等前辈,毕业于运城中学的国家劳动部原副局长王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秘书长王迪康等老学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运城的蓬勃发展中,我们常常看到焦文俊、戴清民、徐建国等运城中学毕业的杰出老校友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我们不时看到周宇騉、董钧、高建军、李安民、马文海等许多在外优秀校友正以不同方式回馈乡梓。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要弘扬传统、赓续血脉,守正创新、开辟未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