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明者远见于未萌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29

□周爱华

祸福之始,皆有端倪。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时,聪明人能看到它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聪明人已经提前避开了,是谓“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翻阅史料,我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明智之臣。

《韩非子》记载: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必定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就要做“犀玉之杯”了,接下来就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这就是典故“象箸之忧”的由来。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以致身死国灭。

箕子之所以能准确预见到纣王的明日之祸,是因为他从一双象牙筷子上看到了纣王奢侈腐化的苗头和趋势。对箕子的这种远见之明,韩非子评价:“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和“象箸之忧”中的箕子类似,典故“趾高气昂”中的斗伯比也是“远见于未萌”的明者。《左传》记载:楚国莫敖屈瑕刚打过一个胜仗,又率军进攻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在返回的路上,斗伯比对他的车官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于是他去见楚武王,建议给莫敖屈瑕增派军队。武王没有同意,后来经过夫人邓曼的劝说,武王同意增派军队去追赶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屈瑕不听进谏,到达鄢水岸边,渡河无序又不设防。到达罗国后,遭到两面夹击,楚军大败,屈瑕自缢于山谷。

斗伯比从屈瑕“举趾高”的步态窥见到了他浮躁高傲的心态,战端未开就已预见到了屈瑕失败的结局,并向楚王进行了提醒。只是楚王的补救不够及时,导致斗伯比的先见之明未能奏效。

明者常有忧患意识,通过对微末细节深入分析,“小”中能见“大”,预知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然后“思患而预防之”。

《汉书·丙吉传》记载:宰相丙吉外出,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马上停车追问缘由。有人认为牛喘是小事,丙吉则说:“现在还是春天,这牛没跑多远便因太热而喘息,这表示天时节气不对,怕对农事有妨害。”丙吉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从不易察觉、稍纵即逝的细节处捕捉信息,看到“牛喘”而预知“节气”之变,正是“远见于未萌”的表现。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