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圣惠镇“盬宗庙”池盐文化滥觞考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01

赵波

圣惠镇,一个“飞音响亮”的名字。

圣惠镇,一个与河东池盐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

圣惠镇,乃今盐湖区安邑街道之庙村是也。

圣惠镇改名的缘由

关于圣惠镇为何改称为庙村,历史上说法不一。

其一,历史上圣惠镇有过“关王庙”“娘娘庙”“盬宗庙”等17座庙宇,因庙宇数量多而称为“庙村”。附近村民俗语说的“去庙上”就是指去庙村办事。

其二,根据该村84岁的老教师贺保治回忆:1964年,他在该村小学教书,小学名字就叫“圣惠镇小学”。安邑县邮政局送来的信件、报纸上也盖着红戳“圣惠镇小学”。那一年,“四清”运动搞起来了。圣惠镇驻地干部是绛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名字叫梁育民,村民都称他为“梁团长”。他说圣惠镇的名字听来有帝王将相、牛鬼蛇神味道,干脆就按老百姓的俗称叫作“庙村”吧。就这样,村子名字大约在1965年年初就改为“庙村”。

其三,根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编纂的《河东盐法备览》《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解州全志·安邑·祠庙陵墓》中记载,在唐代以前运城盐池就有“盬宗庙”,庙址在盐池禁墙“东禁门”北大约100米偏东的一块平地上。《太平御览》引《世本》称:盬宗庙,在(安邑)县东南10里,“宿沙作煮海,谓之盬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传说宿沙氏是黄帝的臣子,煮海为盐,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封他为“盬宗”“盬神”。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自然毁坏和战争破坏等因素,盬宗庙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庙村”的名字。笔者大约40年前,与著名盐文化专家李竹林在盐池考察时,在庙村的一些遗址上,还看到过一些残垣断壁的碑碣和瓦砾。据当时在场的村民讲,老人传言这是“盐神庙”遗址,当时碑刻字迹已模糊不清。

最后,有一个传说故事说,圣惠镇有一个年轻人,父母早亡,生活特别困难,生计都成问题,村民都叫他“苦卤”。苦卤无意中在“铁岔山”下,发现经太阳暴晒后结晶的白色盐颗粒。他发现把这些白色颗粒放在食物里,尝起来很好吃,没几年身体还强壮起来。由于他勤劳勇敢、不怕吃苦,长年累月,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又一连几年生了4个男娃,长大后个个身强力壮,跟着父亲打捞白色颗粒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称这种白色晶体为“苦卤”。苦卤死后,被村民封为“苦卤神”。春秋时期,当地人们修庙祭祀,称他为“苦宗”,后为“盬宗”。还有传说盐池是“麒麟卧池”而成盐,在当地老百姓中间又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盬宗庙”祭祀什么神

关于“盬”字,有多种记载。古代盐池名:“戊子,王至自于盬。”(周《穆天子传》)没有经过熬制的盐:“猗顿用盬盐起,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可与王者埒富。”(《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传》)司马贞索隐:“盬,谓之盐,直用不炼也。”颜师古注:“猗顿,鲁之穷士也。盬,盐也。於盬造盐,故曰盬盐。”《隋书·食货志》:“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煮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於戎以取之。”汉·许慎《说文解字》:“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公户切。”

《运城市情词典》中也有释义:盬,始见于春秋,即今盐池。《左传·成公六年》载:“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孔颖达疏:“《说文》云,河东盐池。”《水经·涑水注》:“河东盐池谓之盬。”杨伯峻注:“盬,即盐池,今曰解池。”《周礼》:“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散、形、饴盐。”“苦当为盬,盬,谓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河东盐池古时称“盬”,“盬”在东汉以前为河东盐池专用,意思是出盐直接食用而不需经过煮煎。“盬”的本意为“出盐直用”,“盬”与“苦”相通,“苦盐”是河东盐之别称。这正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有河东盐业的开采记录,相关史料如《左传》等均有记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盬宗庙”应该是运城盐池的“盐神”,而不是祭祀煮海盐的宿沙氏,或者说是宿沙氏作煮海就是运城盐池的池盐。因盐池形成与大海有关,盐池历史上亦曾称“渤海”。

清人江人镜监修、张元鼎编写的《增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旧称神曰盬宗,而不详其所自。隋唐以前,未崇祀典,至大历丁已秋,池中红盐自生,度支韩滉请加神号,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始置祠焉。”后修建“盐池神庙”封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这更说明在唐以前“盬宗庙”是祭祀盐神,而唐以后迁庙址祭祀为“盐池神”,故曰“盐池神庙”。

圣惠镇名称始末

圣惠镇在1947年以前,元、明、清、民国都是老安邑县所属的“四大名镇”(东郭、北相、陶村、圣惠)之冠。虽然都是因盐运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发达,唯独圣惠镇设有“巡检司”,而更为热闹繁荣。据历史地名词典网载:“圣惠镇,明置,属安邑县。在今山西运城东二十里。洪武四年(1371年)置巡司于此。”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镌刻的《河东盐池之图》上面有运城盐池周围三大明置巡检司,分别是:圣惠镇巡检司、长乐镇巡检司、盐池镇巡检司。这三个巡检司主要是巡查私盐与地方治安,盐官名为:XX司巡检。圣惠镇巡检司是安邑县衙门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圣惠镇的一个小巷,留下一个“衙门巷”的名称。据88岁老人阎发祥回忆,衙门(巡检司)坐东朝西,高大宏伟,大门及住房类似富贵人家的四合院。根据分析,巡检司的修建是根据当地风水、常年风向等因素建设,没有坐北朝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衙门。

巡检司制度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明代置司于何时?据《大明会典》记载,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而《明史·职官志》依据《明太祖实录》确定为洪武二年。

圣惠镇名称溯源

其一,帝王惠巡说。圣惠镇地处安邑盐池“产盐之母”的东湾必经之地。在盐池“东便门”的东边有一高台,当地人称“观景台”,是观盐池的最好位置,历史上可一眼望到水波荡漾、风光无限的解州盐池。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三月,祀后土于汾阴,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汉章帝元和三年(86)秋八月乙丑,车驾幸安邑,观盐池。九月至自安邑。唐大宗贞观十二年(638)二月丁卯,车驾观盐池。自汉始多朝帝王观盐池,上观景台,乃圣迹所至,为感圣恩,永志圣德,故此地取名“圣惠镇”,以昭示后人!

其二,明代碑刻说。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刘敏宽,祖上经营运城池盐200余年,刘家祠堂(原运城盐化局大门正对面)内的珊瑚石上刻文:“刘氏一族……宋朝末年从曲沃县卜居安邑圣惠镇鬻盐起家,富甲天下。”据此,至少可追溯至宋代庙村乃称圣惠镇。明万历《河东盐池之图》碑刻文前已述,不再赘言。

其三,清代书籍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出版的《河东盐法备览》“运商卷六”行销篇中载“自运城二十里至圣惠镇,圣惠镇十里至东郭……”运盐路线中10多处提到圣惠镇。

总之,圣惠镇的名称可追溯至隋唐,甚至到汉以前。不论名称始于什么年代,圣惠镇“盬宗庙”与运城池盐文化密不可分。圣惠镇连接着运城池盐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故而,我们要下好池盐文化研究的“先手棋”,擦亮盐池生态保护的“特色牌”,走好“退盐还湖”资源再利用,文旅融合的“升级路”,使运城经济社会有更大的发展!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