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让快乐的阳光洒满校园
——永济市银杏小学落实“双减”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2-11

记者 李宏伟

“我觉得很快乐,很轻松。在学校里,课堂上我都能学会,课后作业很快做完,可以参加社团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法、舞蹈。现在,我最喜欢在学校了。”永济市银杏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欣欣高兴地说。

“‘双减’的实施,让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在上好每一堂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情地释放。孩子们知识也掌握了,兴趣爱好也有了实践,家长可高兴了。现在,整个校园呈现出欢乐的氛围,快乐教育的阳光洒满校园。”校长卫苏龙自信地说。

“双减”实施以来,永济市银杏小学不断优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并创新快乐课后服务模式,积极打造“诗联滋润,幸福成长”的校园特色,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教育理性回归校园”,让快乐教育成为滋润孩子们成长的乐土。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都靠它。小小手儿巧妙摆,‘字母宝宝’把我夸。”这是该校教师们在一年级学生课堂上给学生们编写的汉语拼音儿歌,生动形象,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了拼音字母,还认识了声母、韵母。

语文教师杨彩凤说,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字母并加以区分,老师还布置了动手摆一摆的趣味性实践作业。小豆子、橡皮泥都被一年级小朋友摆成了可爱的字母,创意十足又生动形象,然后再把它读给家长听,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爱上了语文。有了“字母宝宝”的帮忙,孩子们迷上了拼音识字,晚上放学后,老师布置了在生活中识字的实践作业。在回家路上,商店门口、蒲园诗词广场、路上的标语牌儿……都成了孩子们的“识字场”,他们读得不亦乐乎!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测量时认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课后再让学生回家动手量一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教会学生测量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软尺等,这种认识长度单位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认识、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数学教师张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亲身体验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学生把自己的测量数据记录了下来,总结出自己的测量感受。这种教学互动深刻地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李玺老师说,从学生课堂小练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会学生书写规则,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老师们还有意识地设计和生活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年来,该校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量身制作了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教学实践,通过高质量的课堂和富有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教学效果。

教学创新  增效提质

近年来,在“唯考分”意识的支配下,一些教师存在急功近利行为,题海式练习、填鸭式灌输,不在“巧”练上动脑思考,也没有在“精”练上找途径,一味机械性重复老模式,教育效能低下。为了改变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该校一方面强培训、增师能,不断提高教师解惑的能力,另一方面举新措、定新规,促使教师主动研究探寻解惑的方法,让教师育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据卫苏龙介绍,今年,学校自主创造了特色的“1+5+5+11”微格教研模式,作为该校增师能的一个新方法。“1”代表一种技能,前一个“5”为5分钟,后一个“5”代表5名教师扮演一组学生,“11”,代表教研后提升教师11种技能。用这种教研的方式为每位教师录5分钟的微课,5位教师观看,采用3+1的反馈与评价。就这样一小组一小组地开展,小组与小组展开竞赛,通过竞赛提高了全员的业务素质。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否则,即使学校减了,家长也会通过“购买”的方式,把“负担”买回来。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该校设置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前5分钟复习旧知识,发现遗漏点,简称“温故知失环节”;课中前15分钟导授新知识,获取新营养,简称“新知积淀环节”;课堂剩余时间巩固新知识,发现疏漏点,简称“复习巩固环节”;自习时间小测验,学生个个当先生,简称“巩固提高环节”。通过“四环联动”模式,让学生知识落实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课后作业是“双减”实施后家长最关心的。对此,该校实施1年级至6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教师胡华青说,对课内作业提出科学设计、分层设计,设计实践性作业,而且必须日日清、周周清。对于晚上作业,要求1年级至6年级只留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或学生自读作业,并且规定:一二年级为10分钟的亲子共读时间,三至六年级为20分钟左右亲子共读时间。通过坚持阅读,让学生累积知识,增长智慧。

去年以来,该校在落实“双减”中,积极构建“双减”教学新样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推出课后服务新的举措,教师们也积极承担起了课中课后育人的职责,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课后服务  习惯养成

“孩子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以来,学会了葫芦丝,毛笔字也写得不错,舞蹈水平也是见长,我很满意。”在该校大门口,正在接孩子的家长薛先生说。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校积极做好课后服务活动。根据“5+2”托管模式,该校重新调整了作息时间表,下午课结束后,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各自习半个小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落实当天课堂作业。对学困生,学校另辟蹊径——落实知识放在托管服务的前一小时,语文、数学各半小时,落实当天课内未完成的教学任务,对于完成的同学,升级训练一个小项目,或者落实学校特色育人的诵读经典活动,和学生一起背诵诗联。为此在师资选聘上,该校采取内外合力、多元服务的模式,把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服务教学。

课后“文化大餐”陪伴幸福时光。“双减”实施以来,该校将每天下午活动的一个小时作为托管服务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发展自己的特长。该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托管服务,首先召开音体美教师会议,其次调研其他学科教师的特长,第三邀请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进校,通过“三位一体”模式,搭建起课后托管服务平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篮球班、足球班、合唱团、葫芦丝班、国画班、五子棋班、少林拳班、轮滑班等,目前,该校开设了17个社团,报名参与的学生达1400余人。

  在学校教学中,该校将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基础,首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管理中,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养成,让好习惯伴随孩子一生。通过国旗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活动、观看励志教育短片、“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法治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重点抓好养成教育、爱国教育等等,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综合素养。

“落实‘双减’,提质增效,搞好课后托管服务,任重而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探索前行,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献银杏教育人的智慧。让快乐教育的阳光洒满银杏校园。”卫苏龙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