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沟梁梁圆了小康梦
——读《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有感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0-21

■张呈祥

这个题目,源于市文联干部苏风屏下乡扶贫期间创作的一首歌曲《沟梁梁也要奔小康》,歌词朴实无华、朗朗上口,曲调感情充沛、恢宏大气,唱出了党派出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带领贫困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豪情壮志。这首歌我非常喜欢,听了无数遍,并推荐给亲朋好友听,甚至想着,如果拍摄一部脱贫攻坚的电影电视剧,用这首歌做主题曲也是非常好的。

也是因为这首歌的原因,拿到《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以下简称《民情日志》)这本书后,我就放下手头所有事,认认真真读起来,越读越激动,读到最后,可以扫描二维码欣赏视频,便情不自禁跟着哼唱并由衷感叹:有党的惠民政策,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行各业驻村工作队的全力帮扶,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启动,沟梁梁上的小康生活已经到来!

脱贫攻坚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文学主题。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人民的心声,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沃土和宝库。读苏风屏的《民情日志》,我有两点感受:

一、它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更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有290多万名干部被选派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他们上接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天线”,下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地气”,咬定目标,自我加压,把扶贫作为“大考”,带领贫困村干部群众全力脱贫攻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作为编辑、作家、第一书记,作者苏风屏既是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又是脱贫攻坚现场的“讲述者”和“记录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使得这部作品“现场感”十足、故事性极强。

《民情日志》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在平陆县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驻村期间,她与帮扶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每家贫困户都了如指掌,在扶贫工作中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但她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包含着真挚的情感,可见到精准识别、入户走访、发展产业、培训技能等工作全过程,通过典型人物事件,把各项扶贫政策和政府关怀有机融入叙事文本,既有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又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光芒,既有高屋建瓴的政策制定,又有执行落实的全力以赴,展现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伟大精神。

二、塑造了一群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彰显了新时代愚公精神

《民情日志》紧扣脱贫攻坚,对基层扶贫干部和贫困村干部群众进行“英雄立传”。这些平凡的英雄中,有不甘贫困的退伍军人,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孤寡老人,有三代人为改变贫困不懈努力的种田示范户,有为全村早日脱贫摘帽甘愿留守在家的党员和村干部,也有宁可当“恶人”也要保证村民安全、顶着压力和误解也要帮助村民解决饮水困难的扶贫干部……一个个平凡的事件、一个个普通的人物,彰显出不怕困难、敢啃硬骨头的新愚公精神,传递出浓浓的家国情怀、人间至爱和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第一书记,苏风屏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干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没有忘记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沉在基层,扑下身子,真心帮扶,真情记录,创作出这部有价值、接地气的文学作品,真正体现了文学“为民立命,为英雄群体立传,为时代画像”的使命和价值。

从帮扶队伍来到小村庄,到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再到沟梁梁圆了小康梦……我们在《民情日志》里看到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卷,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当下,乡村振兴已全面启动,希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生活,在工作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时代新声的优秀作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