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10-20
□记者 薛丽娟 实习生 吉梦琳 文图
青铜编钟
众所周知,运城所在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史书记载,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距盐湖不远。此后,这里也是许多王朝的战略要地和富庶之乡。因此,运城出土了许多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些文物就陈列在盐湖区博物馆内。今天,记者就带大家了解盐湖区博物馆“盐湖之光”历史文物展览第二部分“富庶之乡”。
名人辈出的富庶之乡
当时的盐湖附近,不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名人辈出、光耀史册。
记者一进入盐湖区博物馆“富庶之乡”展厅,首先就看到墙上挂满了经典故事介绍和真实的史迹照片。
其中,有春秋末期的猗顿和范蠡,他们的经商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猗顿因货运盐湖产的盬盐,富可敌国。在盐湖区陶村镇和临猗县猗顿故里的王寮村,如今还保存着陶朱公范蠡和富商猗顿的墓冢。
还有中国历史上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蜀郡太守李冰,是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郊斜村至今依然保存着李冰家庙和李冰家谱。三本家谱总序均记载:“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侯,二郎其子也。”
巧夺天工的青铜制品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京畿之地就在今在盐湖区境内的夏都安邑。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成王桐叶封弟之后,盐湖一带归晋国统辖,到了春秋时期,盐湖周边因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又成为晋国最富庶的地方。三家分晋之后,盐湖属魏国管辖,魏文侯也将都城建在安邑。
在“富庶之乡”这个展厅,就展出了许多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品,有1800年前的采矿工具,有界村出土的魏国布币,有周代的铜甗(yǎn),还有一些铜马衔、车辖和编钟,以及战国时期的戟、剑等。这些青铜制品巧夺天工,令人惊叹古人精湛的技艺。
1800余年前的采矿工具
展厅的墙面上,展示了一幅在中条山上发现的汉代采铜遗址图片。据介绍,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中条山调查时,发现山腰上部有手工开凿的7个矿洞,山脚下还有炼炉遗址,在5号和6号矿洞上方摩崖刻有东汉题记——“中平二年”“光和二年”等字样。同时,还发现了现在该博物馆展出的长15厘米、直径8厘米、重6公斤的铁锤头和长20.5厘米、宽3厘米、重0.7公斤的铁钎,以及长32厘米、直径4厘米至5厘米、重3.75公斤的铜锭。这些铁锤头、铁钎、铜锭都是1800多年前的采矿工具,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却是1800多年前,运城先民们采矿业发展的真实见证。
据资料记载,东汉时期,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便调整统治政策,以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10多年后,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百姓垦荒种地、兴修水利、开凿矿产、冶铁炼铜。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在盐湖区义同村南的中条山谷中,有一位姓司马的官员,带领1万余人在这里开凿铜矿进行冶炼,所以后人把这个山谷叫作“万人沟”或“洞沟”。在矿洞的对面有一山梁,比较平坦,专家推测这里是人们脚踏的“擂鼓台”,很有可能当年就是在这个山梁上,以击鼓为号,传达上下工的指令。这些发现,说明早在东汉时期,盐湖南岸的中条山上已经开始了开采铜矿、冶炼生产。
战国时期的铜制钱币
在盐湖区博物馆,记者了解到,盐湖区境内还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不仅有晋国的布币,还有魏国的布币安邑一 和安邑二 。这些发现,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盐湖周边贸易发达,商品交易十分兴盛。
展厅里展出的七枚魏国布币,是1989年5月25日上午,盐湖区东郭镇界村村民王建民在村里筛沙时挖出的。王建民于发现当日下午,便将这些布币送到博物馆以收藏研究。
这七枚魏国布币,平首、圆肩、方足、弧档形,有安邑一 四枚,安邑二 三枚。安邑一 币重13.5克,通高5.3厘米,宽3.3厘米,足距1.3厘米;安邑二 币29克,通高6.5厘米,宽4厘米,足距1.5厘米。每枚布币都是正书自右读,每边各二字,正面铸有“安邑一 ”或“安邑二 ”字样。这七枚布币的背面中间都铸有一个“安”字。
这七枚布币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历史上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在安邑建都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与货币铸造、流通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战国时期的戟、剑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中。在奴隶和平民对奴隶主贵族进行斗争的基础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战争越来越频繁。当时发达的青铜制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
盐湖区博物馆里展出的戟全高25厘米,长戈17厘米;剑全长50厘米,宽5厘米,都是我国研究封建社会初期作战使用的先进武器实物资料。
近年来,我市出土的战国时期锐利的青铜剑、锋部厚实的矛、三棱式的镞头等,都说明为了增强杀伤力,战国兵器的形制有明显的改进。更典型的,是把矛和戈合为一体的戟,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武器,因为它可以兼钩、刺、砍等功用。
奴隶社会时期的编钟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有了追求,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的出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编钟是用青铜铸成,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钟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展厅的一侧展柜里,一组完整的编钟被单独摆放展出。这组编钟大小不一,共9个,出土于盐湖区北相镇张村。据盐湖区博物馆馆长马志刚介绍,目前运城出土的完整编钟十分少见,足见这一组编钟的珍贵。
周代铜甗
展厅中间的展柜里,还放置着一排体积大小不一的青铜器具,其中一件是1987年在盐湖区北相镇南相村西出土的铜甗(yǎn)。这件铜甗通高45厘米,直径31厘米,重11.25公斤,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边为甑(zèng),在腹部还饰有蟠虺(huǐ)纹和垂叶纹,是周代制品。
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炊蒸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是将甑套入鼎、鬲、釜之口而形成的一套复合炊具。甗的结构往往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甑,下部是鼎、鬲或者釜,即上部蒸干食,下部高足间可举火加热,通过蒸汽蒸熟上部食物。甑与鬲、鼎组合而成的甗可直接用于炊事,而甑与釜组合而成的甗则需要与灶搭配才能使用。甗的出现,对研究2800年前先民的生活用具和当地冶铜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也是我们蒸锅最早的模型,沿用至今。
这些青铜所制的各类器物均在盐湖区境内出土,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盐湖附近青铜冶炼制作技术之发达。矿场上工的晨钟、冶炼场的炉火熊熊,记者惊叹于遥远的曾经,我们的河东大地是怎样的繁忙热闹、生机勃勃。同时,也惊叹于前人的匠心,为后世留下这许多巧夺天工的遗迹。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