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幸福生活绘就民生底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22

记者 李宏伟 裴旭薇 郑 菲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发展凝聚民心,民生福祉绘就幸福生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脱贫等问题入手,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密织民生保障网,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利民便民举措普惠于民,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让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不断绘就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厚最美底色。

健康路径更完善

“真没想到,在县城就可以享受到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省去了外出就诊的麻烦和劳累,而且报销比例高,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身体逐步康复的河津市民周海福提起去年在河津市人民医院看病经历,很是感慨。

省级专家传帮带教,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建设特色科室,开展新技术;加强急诊建设,增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自2016年河津市人民医院被山西省人民医院托管后,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县市群众就医,就诊率不断增加。

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层诊疗能力。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也是进一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目标的重要举措。河津市人民医院负责人说:“以前医院设施陈旧、医疗能力差,自托管以来,在省级专家的帮扶下,建设了新的科室,开展了新技术,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诊疗技术大幅提升,医院也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家门口’省级医院,让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和放心。”

美好生活始于健康。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健康才有保障。健康有了保障,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我市以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分级诊疗“三项建设”为抓手,鼓励、支持全市各县级医疗集团与省内外大型医院通过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城市医疗联合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医疗联合体,强化人才支持、技术引进,全面提升县级医疗集团诊疗水平。2016年,河津市人民医院被山西省人民医院托管;2019年,盐湖区人民医院被山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托管,全面提升了县级医疗集团龙头医院的诊疗水平。另外,我市允许县级医疗集团选择若干县外三级医院组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提高服务能力,全面推开县级医疗集团“1+X”专科联盟工作模式,建立横向到边的跨区域专科联盟。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立各类专科联盟200余个。

优质教育惠城乡

“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教育,始终是人民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

“没想到孩子能在这里上学,全家人都高兴。这可是一所群众公认的好学校。”居住在盐湖区新城社区的学生家长李海洋高兴地说。李海洋口中的好学校,是指他所住小区附近的一所公办学校。

“现在孩子上学不再发愁,不需要为了择校而费心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家长再也不用比较哪所学校更好,房子该买在哪里了。”垣曲县七一小学一年级家长范东梁说。

从百姓的称赞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正是近年来我市坚持不变的教育标杆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美丽的校园建成使用,一件件教育实事深得民心……群众纷纷称赞,教育民生工程办得好,办得扎实,办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据悉,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共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38所(公办15所,民办23所),总投资20亿元,占地5404亩,新建学校数量占到目前学校总数(246所)的15%,增加学位37050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心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史上最快的阶段。在加快中心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市积极布局提升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实现城乡齐头并进。实施乡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农村小规模学校智慧教育、网络教育实现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互通共享。全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挤、农村弱”现象得到极大缓解。

美丽乡村换新颜

“由于我身患疾病,不能下地干活,多亏了各级领导的大力帮扶,介绍我到家门口扶贫车间务工。一年下来,工资大约有1万元,再加上低保及其他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永济市城北街道西信昌村低保户代建锋感慨地说。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精准扶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持续发力。特别是202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方略,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目标,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如今在河东大地上,一条条平坦的农村道路连接十里八乡,让百姓出行更方便;一座座整齐的移民新房漂亮别致,现代化的宜居条件让搬迁户住着更安逸;一个个有着红色党建、浓厚文化元素的美丽乡村成为河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我们依然会在农业创新之路上发扬‘三牛精神’,埋头苦干,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力量!”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良杰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开端之年,市委、市政府将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全市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就业拓宽幸福路

今年3月,45岁的万荣县西村乡刘和村村民卫新莲参加了万荣县齐家家政有限公司组织的月嫂培训班。6月,她又参加了万荣齐家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顺利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并被推荐到北京工作,月收入7000元左右。她告诉记者,参加技能培训让她找到了人生方向,对未来也有了更足的信心。

稷山县稷峰镇马村村民刘泽红也是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之一。2020年8月,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母婴护理、育儿技能等培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如今,拥有高级催乳师、高级小儿推拿师、高级育婴师等多项职业技能证书的刘泽红,一边经营着推拿店,一边在培训班讲课。

在我市,像卫新莲、刘泽红这样通过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出彩人生的劳动者还有很多。可以说,技能培训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

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今年,我市又出台《“技能运城”建设工作方案》,对技能社会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激励和带动更多劳动者走出一条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

据统计,2018年至今,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8.03万人次,累计促进城镇新增就业26.13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6.92万人。其中,今年1月至7月,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券申领30.7万张;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53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65%;新增技能人才5.4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8.36%;新增高技能人才694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9.48%;城镇新增就业7.6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8.73%,转移输出就业13.0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06.67%,各项考核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宜居城市更美好

入秋以来,66岁的高建敏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中心城区的禹都公园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眼的绿色和波光粼粼的水面,身边不时有骑行的运动达人穿梭而过……这些都让高建敏觉得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希望。心情舒畅的同时,他也不禁感慨我们的城市真是越来越有品位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区体育公园、航天公园、禹都公园、南山运动公园,还有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城市小游园,以及正在建设的尧梦湖公园等“遍地开花”,并且增设了许多健身器材、游乐设施等,市民闲暇之余可以在家门口感受自然、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生活也更加惬意舒适。

去年,中心城区6座人行天桥建成投用,成为方便市民出行的城市新地标。今年,中心城区继续新建3座人行天桥,并新增景观服务功能,天桥成为城市建设的新风景。

小公厕,大民生。截至今年7月底,中心城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50座装配式公厕成为运城文明的新标杆,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随处可见的“小蓝”让城市生活更便捷,也引领着低碳出行的潮流;河东驿站、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在让劳动者们驻足歇脚的同时,也让劳作的“心灵”得到栖息;中心城区7座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拉开序幕,周边市民拍手称赞;全长5953米的河东街人行道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颜色鲜艳的透水地砖,美观大气的路沿石,让市民对人行道的新面貌多了一分期待……

“书店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河东书房环境好,书也多,真是看书学习的好地方,关键还免费,咱们运城真是越来越洋气了!”近日,在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河东书房看书的杨佳说。杨佳是个“80后”,在运城土生土长的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爱看书的她总喜欢逛书店。如今,家门口的河东书房让她看书更方便,楼上的健身器材和定期举办的各类讲座她也经常光顾。周末,她还会带着孩子到这里看书,引导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如今,“高品质宜居城市、高质量生态城市、高品位文化城市”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些民生福祉,进一步为人民的幸福指数“加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