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中老年人沉迷网络的背后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9-16

□曾育辉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晚上起床上厕所,发现父母床头有微弱的亮光,他们还在看手机;长辈一边带着孙子/女玩耍,一边玩手机;上班时,父母突然发来各种拼团/砍价信息;父母手机上各式各样的APP,而这些APP有一些共性,要么发红包,要么步数换钱……诸如此类。

8月2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10.1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50岁及以上中老年网民增长最快,占28%,达3亿人。当我们在关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养育我们的父母也深陷其中?

什么是“网络成瘾”?在现有的疾病诊断当中暂时没有“网络成瘾”的定义,笔者将“网络成瘾”归入行为成瘾当中。行为成瘾是指与化学物质(如成瘾性物质)无关的一种成瘾形式,特点为反复出现、具有强迫性质的冲动行为,尽管成瘾者深知此类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但仍执意坚持,从而对躯体、心理健康甚至社会安全产生不良后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像上文提到的那些手机沉迷现象还达不到“网络成瘾”,更多的是属于沉迷网络,或者是过度发生与网络相关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它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生物因素。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有很多相似之处,均涉及人类动机相关的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该系统是用来让我们感到开心愉悦的。当我们在某种行为当中感受到快乐时,它对这个行为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加,当不断重复这种行为,它的敏感性就越来越高;而当我们不再进行这种行为,它就会“感到”难受,然后不断地发出信息,刺激我们去重复这种行为。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它的“难受”就是我们实际感受到的难受,我们本能会去避免这种“难受”,同时也会去追逐快乐。

第二,心理因素。容易行为成瘾的人可能存在易冲动、性格内向、情绪调节不佳、焦虑、抑郁、低自尊、低生活满意度、感知压力大等问题。

第三,家庭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家庭关系不和谐、单身或离异,可能会加重“网络成瘾”。

第四,网络软件方面。现在很多手机软件都有“套路”,特别是一些不良软件,套路更深。它们设计出一些环环相扣的套路,如砍价,100元的商品,首先来一刀大的,砍掉70元,然后再砍掉10元,剩下的20元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助力才能完成了,当越接近免费,就越会刺激用户,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发,需要有其他人来帮忙,一件商品,最后可能需要上百的人助力。另一种:用步数换现金,先送你5元钱,剩下的需要每日做任务,积累满10元才能提现。同样的道理,让一些人欲罢不能。

那中老年人为什么会不同程度地沉迷网络?如何帮助他们戒除“网络成瘾”?可以按照上面讲到的机制一一对比,相应的,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纠正现在的状况。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首先,应避免一些不良软件的“套路”,上面举到的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容易产生“贪小便宜”的心态。大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占便宜的同时,网络更容易隐性地让我们付出。其次,再来看看我们的父母,作为中老年人,他们面临着什么?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孤独、情感支持不足等。建议中老年人增加现实活动,也可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社区可定期举办活动,给中老年提供社会公益支撑。如果是“老漂族”,作为子女就需要注意对父母的陪伴,在下班之余跟父母多说说话或给他们提供方便社交的方向与事务。如果是“留守族”,儿女不在身边,建议儿女多打视频或语音电话,条件允许,常回家看看。

(《大众卫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