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小街小巷看变化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30

□文/记者 景斌 漫画/记者 靳双院

“我为群众办实事”

小街小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见证着市井百态、人文兴衰。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坑洼不平的路面、狭窄逼仄的通道及配套设施的滞后,让生活在小街小巷的居民难以感受到时代发展、城市进步的脉搏。

如果把大街大道比作城市的“面子”,那么小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也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是否通畅,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提升,硬化、绿化、亮化及以文化人,760多条小街小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颜值,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积水土路成历史

坑洼变坦途 百姓心舒畅

8月27日下午4时许,中心城区吉祥巷西口,两位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此坚守。

“和几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一位志愿者指着巷道说,“曾经的巷道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到处都是,墙上写满了‘办证电话’,居住在这里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而今走在吉祥巷,硬化后的道路平坦宽阔,地上鲜有垃圾,墙上更不见“牛皮癣”。

吉祥巷是盐湖区东城街道吉祥社区的主巷道,巷内还有9条小巷,它们都和主巷道一样,经历了“浴火重生”。

吉祥巷变得吉祥了,不仅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甚至吸引了其他社区的目光。

“我们社区组织到吉祥社区参观学习过。”8月26日,走在焕然一新的德新路上,盐湖区南城街道马家窑社区工作人员陈沼说,“学以致用,回来后,我们的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作进展得更快了。”

▲小巷告别脏乱差

地处南城街道的德新路改造提升后,路面平坦整洁,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路上车来车往,却很少有扬尘。陈沼告诉记者,德新路连接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很大,没有修之前,人都没法走,不光居住在附近的群众意见大,就是路过的人也常常抱怨。

现在,这些都不再是问题了。

如今,盐湖区东城街道振兴庄社区的居民感到出行顺畅多了。“方便出行是其一,关键是也安全了。”该社区居民吴全胜说,“以前小巷坑坑洼洼,对老年人特别不利。修好以后,看着舒心了,走着安全了,大家反响很好。”

▲路平灯亮心舒畅

感同身受的还有盐湖区北城街道康乐社区的居民。

变电工区巷道是康乐社区内的交通主干道,巷道两侧多为家属院、小商铺,居民较多,车流量大。该巷道之前坑洼不平、下水不通,巷道两旁商店的污水没出路,尤其下雨天,路上全是水洼,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经过改造后,变电工区巷道变成了6米多宽的水泥路面,实现了雨污分流,大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真正解决了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

其实,这几年发现身边巷道变化的远不止上述这些居民。

据介绍,中心城区5个街道办事处60余个社区,共有小街小巷1598条,总长约252.6公里,面积约156.6万平方米。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小街小巷基础设施不完善,既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不便,又影响了城市形象,制约了城市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造小街小巷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了解决城区小街小巷道路不平、排水不畅、路灯不亮,以及市民出行难等“脏、乱、差”问题,连年来,盐湖区将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列为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一把尺子量到底,久久为功。

“小街小巷改造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家的诉求不尽相同。”回忆起改造之初的动员工作,吉祥社区主任郝晓荣动情地说,“为了修路,不止一次入户做工作,解决群众诉求,争取群众理解。这期间被气哭过,也被感动过,好在大家齐心推动这项工作,才有了今天家门口这宽敞的路。”

▲一点一滴写文明

文化润民心 邻里更和谐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中这样美好的意境,眼下在中心城区梨花巷就能感受到些许。

梨花巷位于中城街道西花园社区,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巷道。8月25日上午10时许,阳光正好,梨花巷独具特色的文化墙,传递着浓浓的正能量。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城印象”和“家园笑脸墙”。“中城印象”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城街道辖区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如关王庙、西花园、火车站及百货大楼、购物中心等,这些地标不仅见证了中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承载着老运城人的深厚记忆。

笑容是有力量的。“家园笑脸墙”上的一张张笑脸,透出发自肺腑的幸福。

▲文化墙前印笑脸

“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很细致,不仅道路硬化了,老百姓最关心的排水配套设施到位了,而且墙面也美化了,巷道内涵丰富了,邻里相处也和谐了,政府确实给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居住在梨花巷的退休干部程玉良深有感触地说。

西花园社区主任李月红表示,社区将坚持“手绘一道墙、教育一群人、树一方新风”的原则,把思想宣传、文化建设、文明礼仪等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巷道墙体上,让巷道文化成为培育新市民、倡导新风尚的新阵地,使文化墙真正起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作用。

同样注重文化建设的,还有吉祥巷。

走进吉祥巷,一步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运城市民文明公约、普法三字经,以及关公的故事、六尺巷的典故等纷纷上墙,融入居民的生活。与此同时,通过剪纸、书画等艺术形式呈现的传统典故、醒世格言,也影响着过往人群。

匠心打造的街巷文化,将思想性、观赏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弘扬了新风尚、传递了正能量、润泽了百姓心。

“文化上墙,文明润心。”郝晓荣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期熏陶,居民的素养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

而一些特殊的街巷,则不仅仅关乎居民生活。

▲好“面子”加好“里子”

“学校门前这条路,修得太及时了。”说这话的是河东一中初中部教师张国平。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河东一中大巷饱受诟病。

张国平说:“它是一条居民的生活巷,更是一座学子的文化巷,因为巷内分布着好几所中学。河东一中大巷换了‘新装’,不仅居民笑了,学生和家长的心也顺了。”

硬化+绿化+亮化+文化……一条条老街旧貌换新颜,成为城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背后离不开一干人的努力。

为了把一条条高标准、高质量的道路修到群众心坎上,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盐湖区对项目前期的立项、造价、财评、工程招投标等程序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小街小巷看似工程量不大,但和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一定要保进度、保质量。”盐湖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盐湖区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确定每一条小街小巷的整治内容、标准、期限及责任人、牵头责任单位,并倒排建设工期,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让百姓早日受惠。

道路通,则民心畅。小街小巷,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

▲齐心共绘新蓝图

注入新动能 迈入新境界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好主干道这个“面子”,也要搞好小街小巷这个“里子”。

在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生活多年的群众最期待看到的,也是“路平、水畅、灯明、树绿”的街巷新貌。

但是,盐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小街小巷改造提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品位不高。有的巷道只简单整修了下水道、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缺少公共绿地,缺乏文化特色,不能达到“美化、绿化、净化”等要求。

二是管理不到位。改造后,个别巷道还存在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贴小广告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生活。

三是后期维护存在短板。这些小街小巷大多偏离城市主干道,相关管理缺失,导致改造成果难以长期保持。

小街虽小,却是邻里和谐的温馨港湾;小巷虽窄,却是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为此,盐湖区在小街小巷改造过程中,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打造、全面提升。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有不少社区在街巷改造中设置了广告栏,让小广告有了落脚地。同时,不少社区还倡议居民门前“三包”,共同维护巷道的环境卫生。如今,党员积极带头,群众广泛参与,拾烟头、捡垃圾,文明之风润物无声,“把垃圾放进桶里,将文明装进心里”成为男女老少的共识。

“人人都自觉了,也就杜绝了‘破窗效应’。”东城街道中银街社区主任曹萍说,“虽然是小街小巷,但助力文明创建的责任一点儿也不小。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有助于人们提高文明素养。”

小街小巷连民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去年3月,市委书记丁小强调研中心城区小街小巷改造和社区治理时强调,要持之以恒做好做实做细小街小巷改造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让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今年,盐湖区委、区政府以“静态清零、动态保障”为目标,投资3500万元,完成65条巷道的改造提升,同时推进新开路片区、幸福庄片区、富源小区片区等18个片区的照明亮化工作。

为保证此项工作又快又好开展,盐湖区住建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同时,结合实际,做好分类规划,力争“一巷一景”,打造精品街巷。

关于改造后的管理与维护,盐湖区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王铁鹏告诉记者,该局将加强市区两级协调,出台小街小巷长效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内部监督、督查督办、考核奖惩,巩固改造成果。

小街巷的小文明,彰显着城市的大文明。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提升,让城市的“里子”更有“面儿”了,也有力推动了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