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低碳开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26

仇士鹏

网上有一个热词:“低碳开学”。每逢开学季,很多学生都会把文具甚至书包换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说要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新学期,便把用旧的东西全部淘汰。

事实上,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这种想法没错,但如果以淘汰旧文具作为其表现形式的话,那么这句饱含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的话语就会显得肤浅,甚至像满足虚荣心的借口。

“低碳开学”的口号便由此而来。

低碳是一个内涵很大的词,但它也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小步之中。减少对资源的索取和对能源的耗用,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文具虽小,价钱虽低,却大多是难降解的人造产品。在污染严重的今天,每一份被丢弃的文具都像是一种资敌行为。

每次考英语前,孩子都会翻箱倒柜地找2B铅笔,因为自动笔有些贵,他买的便都是木质的2B铅笔。但随着铅笔刀不断地削,它会越用越短,最后只剩下拇指长的一截,难以握住,而且很容易丢失。孩子想扔了重买,被我拒绝了。我找来一个和钢笔一样长的空心的笔套,把铅笔尾部旋转着塞进去,夹紧。铅笔便成功“增高”,可以继续用了。

这个笔套还是我小时候父亲给我的,那时每只铅笔我都要用到它“呕心沥血”,已经用无可用后,才把它扔掉。这是父辈传承下的节俭美德,也是在这新时代,以低碳为名,继续流传下去的家风。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我对孩子依然提出严格的要求,除非文具彻底损坏,否则都不能以旧换新。

圆规坏了,只要在那条腿上绑住一根铅笔,依旧可以用;中性笔的笔帽丢了,就把它竖着放在书包两侧的口袋里;水彩笔没有水了,在笔囊里滴两滴酒精,“妙笔”就可以继续“生花”了;文具袋不能用了,就用买修正带时送的透明拉链袋当作文具袋,透明的属性甚至能让它成为考场专用文具袋。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喜欢在橡皮上用圆规刻东西,时不时还钻出个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喜欢掰橡皮玩。一块橡皮往往坚持不到一周就被强行“下岗”了。此外,他写字的时候喜欢用小尺垫着,时间长了,尺子上的刻度就被磨掉了,而且尺子容易从中间折断。于是,我就在他每次买尺子和橡皮的时候,到日历上画个圈,等他下次买的时候,再画一个圈。如果两个圈靠得太近,就给他一定的惩罚,即便是弄丢了,惩罚也不变。这样下来,虽然我从来不在他的身边看着他写作业,他也能自觉地做到爱护橡皮和小尺。

在孩子的文具袋里,寿命最长的应该是胶带了。我一直锻炼他尽可能地不写错别字,即便偶尔写错了,直接画掉在上面重写。这不仅是为考试时的卷面着想,也可以减少涂改液、修正带、胶带等的使用频率。

高中时,我让他收集用过的笔芯,作为勤学苦练的见证。高考结束后,我带着他把那一捆捆的笔芯和所有的试卷都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拿回来的钱让他用来买上大学所需要的文具。虽然钱不多,但他仍兴奋地拍了个照,发了朋友圈。“我为我的高中三年画下了一个绿色的句点。”不过,他清点了文具后发现没有需要买的,便买了些多肉绿植回来,把阳台装点得生机盎然。

苏轼有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其实,这些用过的物件也承载着我们的回忆,甚至是我们的乡愁。在小学旁边的一家教育超市里有一种尺子,上面既有放大镜,又有珠子迷宫。闲来无事时,我们就摆弄着尺子,让小珠子越过层层阻碍,落到尺子底端的“归宿”。珠子与塑料尺壁碰撞的声音至今仍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唤醒着童年的记忆。可惜,等我成人后,远在异地,再没买到过这种尺子。只在偶然的梦里,才能寻觅到它的踪影。

如今,我们写作多是依仗着键盘输入,墨香在纸上氤氲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童年时用的钢笔却一直被我保留着,斜靠在笔筒里,落着灰,也落着我的怀旧情结。

我想,低碳开学,是对过往学年的一种继承和纪念,也是对自己学习态度的一次端正与激励,继往才能开来。它不仅是环保的需要,更应是我们自身的一种要求,一种修养。低碳开学,成功的路上必将草木葱茏,生气勃发。

(作者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