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黄河(运城段),谱写新篇章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3

记者 朱 姝

怒浪连天来,流水鸣溅溅,九曲黄河浩浩东倾。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塑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重大国家战略,为包括运城在内的沿黄内陆城市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

运城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地位特殊、责任重大。黄河流经我市共345公里,流长占到山西全省的34.7%,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人民治黄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运城儿女正在为黄河作赋,谱写演绎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欲穷千里目”

“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我市不断将市域经济放在大局中定位、谋划思考,鲜明提出了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强建优晋南市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关键环节城市”为牵引的工作目标,积极谋划黄河流域(运城段)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市政府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了《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其基本内容就是建设“五条绿色走廊”、推动“三区协同发展”。

——“五条绿色走廊”,即沿黄美丽乡村游示范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这是我市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加强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治理、实现绿色崛起的基础支撑。

——“三区协同发展”,创新生态集聚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区、新稷河闻工业转型发展区。这是我市做大工业、做强产业、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布局。

同时,我市率先行动,全国首家成立运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黄河发展促进中心”),从体制层面创新工作,全面、系统地以一套人马专班谋划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体制先行,落实跟上。

今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走廊,黄河发展促进中心积极谋划研究,召集相关部门座谈,制订方案,2021年4月12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走廊建设方案》。

黄河发展促进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发改委黄河专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我市的汾河、涑水河水污染防治、小浪底调水调沙清淤、小北干流河道疏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方面9项内容,占全省22项内容的40%。《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涉及运城部分共63处(生态保护部分33处,高质量发展30处),黄河发展促进中心对支持政策进行了逐一研究,用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的方式,建立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走廊项目库。

“中心将继续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推进方向,在对各项政策、纲要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吃透‘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这一重要讲话,下一步谋划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三大方面项目。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创新探索跨区域项目融合。”黄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付晓霞说,“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节点,我们将积极搭乘中部崛起的东风,走在黄河保护发展的前列,积极体现运城担当。”

“保卫黄河”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里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令人心驰神往。如今,随着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汾河清流奔涌“哗啦啦”的醉人美景正在重现。

——构建“河湖长+河湖长助理+巡河湖员”工作模式,建立了汾河四级河长体系,确定河长155人,构建“五位一体”河湖长工作机制,聘用54名汾河流域专职巡河员每天不定期巡河,实现对水域岸线的专业动态监管,推进河道日常巡河及管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高压推进沿汾排污口全面清理整顿,对发现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制度,沿线89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清除违章垃圾等堆积物10.3万立方米、违章房屋6座、其他违章建筑近2000平方米。

——成立高规格的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督查组,紧盯阶段性目标任务,以“四不两直”方式实地督查34次,印发情况通报19期,下发督办卡12期,开展公益诉讼13起,剑指问题,狠抓整改,推动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新亮点。

2020年,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河水全年均值达到地表Ⅳ类标准;汾河新绛、稷山城区段新增蓄水面积140万平方米;稷山汾河湿地公园恢复湿地2000余亩、绿化3000亩;万荣入黄口段建成生态廊道十余公里……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涑水河。

涑水河,运城的母亲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干流全长200.55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1%。

为提升城区治理标准,改善涑水河水质,2019年,临猗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滞洪渠配套及行蓄分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等工程,实现涑水河沿岸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其中,涑水河临猗段10000m3/d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553.61万元,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对临猗县首创污水处理厂尾水分流10000m3/d接提升泵池,由污水泵送入人工湿地配水系统,提升至总配水池,通过UPVC管将总配水池污水均匀输送至各分配水渠,送至各个水平潜流湿地单元,末端由出水井引至总收集管后流入涑水河。

目前8个湿地功能池正在进行施工,完成投资200万元,预计2021年年底完工。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涑水河断面水质,确保涑水河临猗段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Ⅳ类标准,提升涑水河临猗段两岸生态功能。

而在永济市涑水河入黄口处,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涑水河入黄口已被一座座潜流湿地、植物塘替代,碧波荡漾、环境整洁、绿意盎然、鱼鸟翔集,河道自然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清澈见底的水流从湿地流出,汇入黄河河道,显著改善了进入黄河的水质标准。

为了保护河道健康生命,恢复水生态,确保入黄水质,永济市着手入黄口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占地593.4亩,新建一、二、三级沉水植物塘3个,共115500平方米;新建一、二级潜流湿地2个,共47250平方米;栽植绿洲一号、狐尾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150余万株;河道疏通5700米,修建园区道路4700米,安装节制闸门1座……

我市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一体推进,围绕生态修复治理、湿地保护、国土绿化等,谋划实施了十大生态保护工程,包含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共计134个项目,2020年开工建设85个,完成投资69亿元。7个国考断面、4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全部退出了劣Ⅴ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如今,沿着黄河岸线,从河津禹门口到垣曲小浪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宜粮则粮,宜农则农……”

在芮城沿黄区域的麦田里,田间几条灌溉沟渠有序分布,在果树地里,空中连接着天线一样的管道。

“这是去年村里组织建设的节水灌溉系统,工作人员在他们村口那个办公室里开关一开,我们这片地就能统一浇地,这比过去就省事多了。”这片果树的主人芮城县南磑镇老庄联村村民张东生指着空中的“天线”说到。

浇地,是农民耕作中的头等大事。

芮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围绕这件农户心中的头等大事,推进首部灌溉提供、“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然而过去,却不是这副光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庄联村农户南八孝深有感触。

“多少年了,我们村种地浇地一直就是咱黄河水大水漫灌,浇的多了少了,有时自己没办法控制。过去浇一亩地,大概得要40块钱,小麦地一年亩产大概就是个七八百斤。现在村里搞了这个高标准农田,在办公室里控制开关,我们地里就自动浇上水,不仅不操心,费用也减少了,现在浇一亩地能省个十几二十块钱。”南八孝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他家里种着18亩粮食和2亩果树,这一算下来,光浇地这一块就比过去省了30%甚至能到50%。

浇地的费用变少了,难度降低了。除此之外,高标准农田还为农户带来了更高的亩产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们这里的路不行,只能进一些比如手扶拖拉机之类的小型机械。现在,政府不仅给我们修了路,还帮助我们运送有机肥。现在机械进到田间地头,不仅我们劳动强度变低了,亩产也比过去增加了300多斤。”南八孝告诉记者。

“建起路网、水网、电网,改良土壤,使农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信息化服务成为可能,提高土地产能,确保粮食安全。”芮城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杨久红说。

像老庄联村这样,主要涉及陌南镇沟南村、坑南村、东夭村;东垆乡牛皋村、许八坡村、西南村;西陌镇板桥村;南磑镇南磑新村;大王镇新兴村;永乐镇蔡村;阳城镇东风村、胡营村;风陵渡镇古伦村、田上村、西侯渡村等8乡(镇)15个行政村。其中,陌南镇沟南村、风陵渡镇古伦村为项目核心示范区。

近年来,芮城县将沿黄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挖掘现有资源,构建沿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和增长极。在黄河沿岸,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在万荣沿黄的滩涂湿地上,一片片绿色禾苗正在努力生长。麦收季节过去一个多月了,这片禾苗就显得异常与众不同。

“这是我们5月初刚刚栽种的水稻,你看,现在开始抽苗,到了11月就可以收割了。跟咱们晋南小麦的种植周期差异是挺大的。”万荣县荣河镇刘村村民薛强胜向记者介绍道。

据介绍,自从2018年水稻试种成功后,薛强胜就开始在这片滩涂上书写全新的黄河故事。

“水稻试种的时候,我也心里打鼓过,咱们北方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条件,到底适不适合水稻的种植,试种真的能成功吗?就算成功了,口感和质量真的过关吗?”薛强胜坦言,一开始他对种水稻这件事儿也吃不太准。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短暂的波折反复后,薛强胜在黄河滩地试种秦纳一号优良晚稻,取得成功。

黄河岸边的水稻,每年5月份播种,11月底12月初收割,比南方的2个月生和3个月生水稻,生长时间足足长了5个月。同时,黄河水质好,有机质含量多,宜于农作物生长。尤其黄河拐弯处,有机质沉淀多,又有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因此万荣黄河滩地出产的大米有筋道、口感好,刚开始收割就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客商前来订货。

2018年,薛强胜牵头成立了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带领着本村农民走上了“研、产、销”一体的道路。如今,这片水稻种植规模发展到2万余亩,亩产超过700公斤。

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等产业布局,展示黄河流域(运城段)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市坚持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产业布局。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注重解决流域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不同县(市)的产业特点提出具体工程,启动实施了先进装备制造工程、能源革命产业工程、新材料产业工程、信创及新基建产业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文旅康养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

“更上一层楼”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在临猗沿黄一带的村子中,近年来,孙吉镇薛公村闻名遐迩。

薛公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南部,三面环沟一面临河,是省边、市边、县边、镇边、沟边、河边“六边”村。以前,由于薛公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大面积的荒沟闲置搁荒无人问津,连片的滩地被分散低价承包,村民得不到实惠。

在此背景下,薛公村以村企合作的方式,与合作企业将滩涂地定位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通过规模化、特色化、产业融合的方式,对滩涂地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开发。

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莲藕种植,观光农业发展,水上乐园建设……薛公村的种种新举措,都为大众带来不一样的滩涂印象。

3000多亩的特色养殖基地、6000多亩的生态种植基地和集黄河观赏园、垂钓园、葡萄走廊、荷花通道、踩泥体验区、芦苇景区于一体的黄河文旅基地……

各种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精到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薛公村集体经济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薛公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大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该村党支部书记程俊怀说,下一步,薛公村积极贯彻党中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计划以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目标,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布局和形象提升、荒沟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滩涂特色产业发展三大工作,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上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

垣曲县城北部的中条山脚下是亳清河的源头。这里植被繁茂,水量丰沛,是垣曲老百姓假日休闲消暑之地,也是绝佳的康养之地。美丽乡村左家湾村就位于这里。

沿着亳清河北延段,经过正在建设的垣曲文化中心,我们来到了左家湾村。只见民居雅致天然,校园简朴整洁,巷子干净悠长,欢笑声不时从农家院里传来。时值饭点,一些农家院中飘来了阵阵的饭香味,让人仿佛置身于记忆中的故乡。

这得益于近年来左家湾村借助脱贫攻坚,实行整村搬迁,为康养小镇腾出空间;合理布局产业,为康养小镇营造良好的农旅氛围。该村于2020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山西垣曲左家湾康养体验月”,进一步扩大了康养品牌宣传、推动了康养产业发展。目前,瓦舍水库、生态水系修复、环山旅游路、沿河堤坝建设等政府实施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左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建军介绍,左家湾山环水绕、气候清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优势明显。左家湾康养小镇将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耕体验园、特色民宿区、生态森林涵养区、水库休闲区、生态康养居住区,规划建设康养小镇,最终把左家湾打造成“垣曲后花园”“生态康养地”。

地处中条山腹地、距离垣曲县城27公里的王茅镇亳城村是小浪底库区移民村。这里民居红瓦青砖典雅古朴,巷道整洁,村民广场、戏台、小游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是省移民示范村、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亳城村将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在库区消落区发展潜水莲藕2000亩、桃园200亩,并依托千亩荷塘基地,连续开展3届垣曲县荷花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该村打造“百家姓、百家训”,兴建村史馆,把家训“展出来”,让村民“融起来”。积极创建森林村庄,着力“增绿、保绿、用绿”,探索发展“森林+旅游”发展模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